鸡鸣驿-历史来源

家乡区县: 张家口市怀来县

鸡鸣驿始建于元代。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率兵西征,在通往西域的大道上开辟驿路,设置“站赤”(即驿站)。至明朝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鸡鸣驿扩建为宣化府进京师的第一大站,城内设有驿丞署、驿仓、把总署、公馆院、马号等建筑,还有戏楼和寺庙。 鸡鸣驿 距下花园五公里有一座山原名叫磨笄(jī)山。贞观十九年,唐太宗"恃其英武征辽,尝过此山",曾"驻跸其下,闻雉啼而命曰鸡鸣"。一个帝王可以改变历史,改变一个地名更是颐指之间的事情。于是这座山从此叫鸡鸣山。于是在京张公路旁这个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成为一系列传奇的发源地。 传奇英雄成吉思汗与忽必烈又为鸡鸣驿加上浓墨重彩的一笔。1219年成吉思汗率兵西征,在通往西域的大道上设置驿站。到忽必烈时,全国(不包括蒙古地区)已建有站赤1496处,其规模远超汉唐。 鸡鸣驿始建于何年未有确切记载。但它是中国古代邮驿功能最全的驿站,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交通与邮驿地位。蒙古语称驿站为站赤。"元制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凡在属国,必置传驿。星罗棋布,脉路贯通。朝令夕至,声闻必达。""盖以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古人所置邮而传者,未有重于此者。凡站,路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在辽东地区的站赤甚至备有狗站。不但如此,元代的站赤有非常具体而又详尽的规定。而且几乎每朝对站赤的规定都有不同程度的增补,驿站的功能日趋完善。 例如元世祖时燕京至开平府、至京兆,设急递铺,每十五里二十五里则设一铺。关于所传件都有详尽具体的规定: "……其文字本县官司绢袋封记,以牌书号。其牌长五寸,阔一寸五分,以绿油黄字书号,若系边关急速公事,用匣子封锁,于上重别提号及写某处文字,发遣时刻以凭照勘迟速。其匣子长一尺,阔四寸,高三寸,用黑油红字书号……"感觉就像特快专递与加密急件。 到了英宗至治三年,对急递铺的规定更为细密:"……凡铺卒皆腰革带,持枪、携雨衣,赍文书以行。夜则持炬火,道狭则车马者,负荷者,闻铃避诸旁,夜亦以惊虎狼也。响及所之铺,则铺人出以俟其至。囊板以护文书不破碎,不襞积,折小漆绢以御雨雪。不使濡湿之。及各铺得之,则又辗转递去。"如此规范如此严格,令人叹为观止。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这样形容元代驿站:"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迈耳,三十迈耳,必有一驿……合全国驿站计之备马有三十万匹,专门使用。驿站大房屋又一万余所,皆设备妍丽,其华糜情形使人难以笔述也。" 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鸡鸣驿站建土垣,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砖修城池。全城周长2330米,墙高12米,在东、西城墙偏南处设东、西两座城门,门额分别为“鸡鸣山驿”、“气冲斗牛”。门台上筑两层越楼,上面城墙均筑战台。北城墙中部筑玉皇阁楼,南城墙中部筑寿星阁楼,两座阁楼遥相呼应。城下的东、西马道为驿马进入的通道,城南的“南宫道”即是当年驿卒传令干道。可以想像,当时每日马铃声声,飞尘滚滚,身穿邮服、腰挂“火印木牌”的驿卒,乘骑传递,风风火火,昼夜不停,何等热闹。 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为加强驿城的防御,对城垣进行了全面维修,并在城东南角城墙上筑角楼魁星阁一座。为防止山洪浸侵,又于城东筑护城坝一道。

前行的小蜗牛(2014-10-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