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旅游攻略

家乡区县: 佛山市三水区

三水区,地处广东省中部,市境西北部,珠江三角洲西北端。三水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多高丘,东南多冲积平原及低丘;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的两大支流北江、西江与绥江汇流三水,三水也因三江汇流而得名,民间俗称“淼城”。
三水森林公园位于佛山三水区西南镇北郊,以世界第一大卧佛和汉藏佛文化艺术殿堂闻名,其内有华南地区最大的孔圣园,还有鳄鱼湖动物园,无情谷,鸳鸯湖,宣言广场,情人谷,重阳古道以及80%的林木覆盖,是各方游客悠闲度假、陶冶情怀的绝妙之地。

 

景点攻略
文化地理交通
历史
2002年12月8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109号)调整佛山市行政区划:撤销县级三水市,设立佛山市三水区。以原县级三水市的行政区域为三水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人民三路。2003年1月8日正式挂牌。

2000年,三水市辖4个街道、7个镇。总人口:440,119。各乡镇人口: 西南街道:194,030,河口街道:23,708,金本街道:26,361,南边街道:28,611,青岐镇:7,042,大塘镇:34,446,六和镇:14,220,乐平镇:30,404,范湖镇:13,719,白坭镇:32,163,芦苞镇:35,415。(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1年,三水市辖11个镇(街道)。

2002年,三水市3个街道(西南、金本、南边)、6个镇(芦苞、大塘、乐平、白坭、六和 河口)。

2003年,三水区调整镇级行政区划,仅保留4镇1街道:撤销六和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大塘镇;撤销南边街道办事处,将其行政区域(除宝月村委会外)并入乐平镇;撤销河口镇、金本街道办事处,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西南街道办事处。调整后辖1个街道、4个镇:西南街道、白坭镇、乐平镇、芦苞镇、大塘镇。

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三水区辖1个街道(西南)、4个镇(芦苞、大塘、乐平、白坭)。

2008年,迳口华侨经济区与六和镇合并,建置迳和镇,管辖4个社区、1个村委会。

2009年,迳和镇更名为南山镇。

环境
三水区位于北纬22度58分至23度34分,东经112度46分至113度02分。地处广东省中部,佛山市境西北部,珠江三角洲西北端。总面积达874.22平方公里。东邻广州市花都区,东南与佛山市南海区相连,西北与四会市交界,北接清远市清城区、清新县,西南街道与高要市、佛山市高明区隔西江相望。区人民政府驻地中心城区,东距广州市区30公里,东南距佛山市禅城区24公里。

三水区地形地貌复杂,有低山、岗地、平原、洼地等,在土地利用上具有多样性。

三水区地形狭长,南北相距68km,东西相距30km,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属半丘陵区。西北部多为200~300m的低山高丘,最高峰西平岭海拔591m。东部、中部、南部均为低壑丘陵台地,河涌纵横,土地肥沃;西北部为低山高丘,土壤母质为砂砾岩、变质砂岩、花岗岩及石灰石等,约占全区土地面积的8%。分布于全区各地的丘陵区,均为砂岩、沙页岩、砾岩赤红壤等组成,约占24.4%。其余为泥沙冲积平原和河网地带,土地肥沃。形成了“三山二水五分田”的土地分布格局,呈现出优美的山水交融的田园景致。

三水区地处亚热带,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降雨充沛,但分布不均匀,时有洪涝、干旱等灾害发生,夏秋两季常受热带风暴(台风)影响,雷电灾害频繁,属雷暴盛发区。影响三水区的气象灾害主要有:早春的低温阴雨、夏季的台风、暴雨及强对流天气(强雷暴、大风、冰雹等);冬季的寒潮等。

气温:年平均气温为21.9℃。1月份为全年最冷月,7月份气温最高。年极端最高气温39.1℃(03.7.15);年极端最低气温零下0.7℃ (57.2.11) 。

降水:年平均降水日数(≥0.1)154.3天。年平均降水量1682.8毫米(4-9月:占总雨量80%)。全年雨季分为两段:4—6月为前汛期,主要是锋面低槽带来的降水;7—9月为后汛期,主要是热带气旋、热带辐合带等引起的降水。

日照:全年日照总时数1721.7小时。一年中最长的日照时数是7月为218.7小时,最短是3月为65.5小时。

雷暴:三水是雷暴多发区,历年平均雷暴日数为81天。

民族
全区居民绝大部分为汉族,占总人口99.7%以上;其余为壮、瑶、满、土家、回、侗、藏、苗、土、黎、布衣、蒙古、朝鲜、仡佬、彝、白、傣、毛南、京等少数民族,有部分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等原因迁入的。绝大部分地区说广州方言,佛山方言,南山镇六和片多数村落说客家方言,约占总人口的3%。

lok_(2014-10-30)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