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的服饰别具一格,与其地理位置和民族文化相辅相成,千百年来不断的改发展,形成了自己民族特有的服饰,同时每个地区又有所不同,下面我来介绍一下我家乡的服饰。
锡林郭勒盟的民族服饰具有鲜明的地区和民族特色,我来介绍一下比较有代表性的服饰分乌珠穆沁服饰。这些服饰就像盛夏草原上的百花,千姿百态,各有特色,其中自然蕴涵有浓郁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一、帽子
(1) “库伦闪吐”帽 周围有沿,呈圆形,面儿一般选用黑色大绒。帽子顶部,喇嘛用黄色,平民用棕色或蔚蓝色。钮子用红线条或金银珠宝装饰。喇嘛的帽顶没有缨子,只是在一小圈图案中间钉有黄钮子。平民的则有缨子,有官职的则用珍珠玛瑙表示官衔。
(2) “扎布恒”帽 帽后部开衩,在开衩处有2指宽、l尺多长的几条红、粉色飘带。耳后也各有一条带子,供刮风时拴系使用。帽顶的形状也有讲究,老年人是平的,年轻人则是尖而硬的。所有皮毛大都是野生小动物或绵羊羔皮。
(3)“海样披”帽 是仿“库伦闪吐"帽样式改制而成。帽分前后左右4个帽沿。这种帽子的帽沿可根据年龄差异和个人爱好所决定,帽沿儿可下可立。
(4)“沙帽”(也称钹帽) 是喇嘛在夏季戴的。帽子用竹皮编制。这种帽子顶部没有纽子。
(5) “陶儿帽” 样式同“好崩”帽,只是加个陶儿顶。这是活佛朝见皇帝时带的专用帽子。
(6)“布其鲁日” 也称“玛胡萨”帽,就是现在所说的草原帽。一般用狐狸皮或黑白羊羔皮缝制。这种帽子是经东阿巴嘎旗北部牧民结合生产生活和审美情趣改进而成,帽子后部短些,前面用绸缎镶三条边儿。现在这种帽子又有新的改进,帽后宽而长,顶尖,吊绸缎面,边儿上缝有花纹图案,两边是鲜艳的飘带。乌珠穆沁的“布其鲁日"帽顶是褐色或红色的缎子,帽沿儿是蓝、深蓝、深绿的绸缎。喇嘛的“布其鲁日”帽顶是红色的,帽沿儿是黄色的。
(7) “套如勒”帽 也叫“奥来”帽,分蒙古式和汉式两种。乌珠穆沁的“套如勒”帽是典型的蒙古式。帽有前沿儿和后沿儿,前沿比后沿略高,正中有甬儿。冬季戴时有护耳套。
二、蒙古袍
(1) 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爱穿蒙古袍。这种袍身宽大,袖子长,下端左右一般不分衩,领子较高,纽扣在右侧。领口、袖口、边沿儿常用漂亮的花边点缀。蒙古袍颜色因地因人因季节而异。男子多喜欢蓝色、棕色; 女子则多喜欢红、绿、紫等颜色。夏季穿单夹袍,一般颜色较淡,如淡绿、粉红、浅蓝、乳白等颜色。冬季多穿老羊皮、羔皮做的袍子,颜色多为青、灰、深蓝等颜色。蒙古袍最适应牧区生活环境。因袍子肥大,不开衩,乘马放牧时可护膝防寒避风。袍袖长领高,乘马持缰时,冬季可防寒,夏日可防蚊虫。乌珠穆沁地区用3条库锦镶宽边儿,脖领、襟甬、腋窝和腰部分别钉1-2个纽扣;
(2)马蹄袖:蒙语称“努达日嘎”,加在蒙古袍的袖口上,冬天可防寒护手,同时也表现庄重美观。马蹄袖主要用黑、白绵羊羔皮或水獭皮做里子,用绸缎或布料镶边儿,在接东西时要把马蹄袖落下来。、
(3)皮得勒:主要以绵、山羊皮为原料,熟、鞣后,分别制成“乌吐木拉得勒”(熏羊皮得勒)、“查干得勒”(不吊面的白板羊皮得勒)、“呢黑得勒”(皮得勒)和“乌珠日斯格得勒”(绵羊二茬皮得勒)。在锡林郭勒盟地区,皮得勒是牧人们过冬的主要御寒衣,随着文化的提高,生活的改善,皮得勒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变化,越来越讲究美观、舒适。比如有的得勒的领口、胸襟、下摆分别镶有黑、白或褐色羊羔皮,里面还用2指宽的黑大绒贴二层边儿。女式得勒则普遍夹饰边,并用各色丝线打结子。也有全部用羔皮缝制的皮得勒,那是比较贵重讲究的。
(4)腰带:是穿蒙古袍所必备之物。有的用布料,有的用绸缎。腰带一般长5米,颜色同蒙古袍的颜色相协调。在牧区,男人叫布斯太(汉语意为扎腰带的),男子扎腰带时的位置,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讲究,是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以显示精悍、潇洒,骑乘也方便。蒙古袍扎系腰带,势的是骑乘时保持腰肋骨稳定、垂直,也为冬天保暖。牧区妇女一般不扎腰带,所以叫布斯贵(汉语意为不扎腰带的),扎腰带时则将袍子向下拉展。
(5)靴子:蒙古靴分马靴、蒙古靴两种。马靴又分棉、单。一般用牛皮革缝制,黑色多,个别有紫红色。马靴样式挺拔、秀气,青年人尤其喜爱。蒙古靴,也称香牛皮靴,靴尖稍向上翘,靴帮刺有图案、花纹,靴里儿有的衬皮,有的衬毡。靴身宽大,可套棉袜、毡袜。这种靴子在不同地区样式也有所不同。阿巴嘎旗一带穿的是“代喇嘛海靴子”。这种靴子是依1 8世纪东阿巴哈纳尔旗著名学者代喇嘛阿格旺旦皮勒穿过的靴子而命名。这种靴子的靴筒、靴帮有3条绿色软皮夹条,靴底的里一层是绿色,外一层是黑色香牛皮。靴筒也用绿色软皮镶宽边儿,其内里又有独特的花纹图案。靴筒后侧有的还开衩口,靴头略翘。乌珠穆沁人则穿黑色秃头香牛皮靴子。靴头部似鸟爪形图案,用细皮条箍住。
(6) 袜子: 一般指春、秋、冬三季套在靴子里的毡袜或棉袜。夏季是用蓝布或白粗布密纳缝制的布袜子。这种袜子的筒要比靴简高出四指多,袜口儿用鲜艳的库锦镶边儿。年轻人则另绣有美丽的图案。
(7)套裤 是牧区人经常穿的服饰。这种裤子一般用绵羊二茬皮或去掉毛的黄羊、驼羔、牛犊鞣革缝制。套裤上边为角形,角上有系带或套索拴在裤带上,实际上它是两个半截裤筒。套裤防寒防潮,保护膝盖,不怕油污,又能隔热,朴实耐用。
(8)马褂:清代时期限于喇嘛、封建官吏在履行公务、开会或拜见上司时,作礼服穿。普通百姓不得穿,马褂的样式是袖长,前下摆短,襟儿有直、斜两种,钉黄铜或布条结成的纽扣儿。
(9)坎肩儿 :一般分普通式和装束式两种。装束式坎肩儿,选用花纹清楚、色泽鲜艳的缎子。坎肩儿有4个下摆,把脖领、襟、腋窝和4个开衩口,用黑、红等色大绒或库锦镶边儿。坎肩儿的开襟分直襟、斜襟两种,并挂里子。现代人也十分喜欢这种服装,样式多有演变出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