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得厨房,出得厅堂,在田头地尾,家头灶尾,样样精通,是客家女的基本素质。针头线尾表现在做打布鞋上,更显得心灵手巧。
客家女子从十三、四岁,就要跟母亲学做布鞋,白天外出干活,下雨天和晚上挑灯学做布鞋。首先学做鞋底,把白布用蕨粉做成的糊把一块块白布做成布帕,叠成手指般厚后,用刀割成鞋底形,再用钻子在鞋底上钻成孔的麻线串上去,并用力拉结实,待整个鞋底用密密麻麻的线打成条状后,用黑布打成的薄布帕,依形裁剪成鞋面,最后用线缝在鞋底上成鞋。做长辈的要求很严格,一针一线手把把地教,生怕学不会而穿起来走不了路见不得人。经过反复的练习,真正做好一双布鞋往往把双手打成一个个血泡掉几重皮,长出一道道老茧。待到女子长大快出嫁年龄时,细心的媒人会从所做的布鞋中探个虚实,从中去发现这个女子是否精明能干。
布鞋除做给家中老小穿以外,主要作为嫁妆之一带到夫家去。其中有自己丈夫的,有家官家婆的。女子出嫁时,应穿上自己亲手做成红颜色的鞋,以显示自己精巧的手艺。
客家女子往往把对未来的憧憬,对情郎的思恋,表现在布鞋之中。客家女做的布鞋印证了客家女人的聪明才干,如今,客家人所穿的鞋被皮鞋、胶鞋所代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