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校臵沿革
一、初建与渊源 瑞泉中学前身为乐育中学,属私立学校(初中),地处湭河以西,具体位臵:渭南老城西关马王庙(现为渭南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日寇不断派飞机轰炸西安及铁路沿线人口密集区,出于安全,乐育中学移校于湭河上游渭南西塬六姑泉湭西书院原址。 湭河,是渭河下游的一条支流,发源于秦岭北麓,究其原名,应该叫酋河,酋长河,是仰韶文化发祥地之一,仰韶文化图案多为莲花瓣型(如图一),所倚之山亦称华山(“华”:“花”之古字)仰韶文化当处于母系氏族节段。
女娲出处传说很多,上古神话传说之一:湭河流域是女娲的诞生地,女娲中华始祖,龙族之源,湭水滥觞台地,被称作九龙之塬。 六姑泉,相传秦时六位宫女,不愿为秦始皇殉葬,下葬前夕,连夜而逃,落脚渭南,行医济世,相依为命,死后化成六股清泉,继续泽被一方。清泉周围风景绮丽,后人谓之六姑泉,亦谓之瑞泉。 湭西书院。为明代南大吉所建,是古代渭南仅有的两所书院之一,另一所为县城北的正学书院 。南大吉,字元善,陕西渭南人。明代著名学者。性豪宕,雄于文。幼颖敏知学,稍长治礼通易,初以古文鸣世,入仕尚友讲学善考究。正德庚午举人,正德六年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员外郎,嘉靖二年,以部郎出任绍兴府知府,锄奸兴利,政尚严猛,不避嫌怨。其时王守仁(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陆王心学集大成者)讲学于绍兴,南大吉携礼讨教,得益非浅。于是建稽山书院,令八方才俊讲读其中,并刻印王守仁《传习录》。因为官刚正,后遭报复,罢官归故里渭南,择湭河西塬六姑泉为址,扩建家居,成湭西书院(又名湭西草堂),自号瑞泉,时称瑞泉子,以教四方来学之士,并编撰渭南历史上第一部县志:《渭南志》(明代关中八大明志之一,手抄本现存上海图书馆,刻本存台北博物院),其他著作有《绍兴志》、《少陵纯音》、《瑞泉集》等。 学校坐落于青山绿树流泉之间,感受着久远的历史文化气息、感动于明代大儒的浓郁风范,乐育中学始更名为瑞泉中学。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国民党省政府教育厅要求瑞泉中学重新搬回原址渭南老城马王庙,改私立为省立,自此,“省立瑞泉中学”(初中)正式确立。 省立瑞泉中学,校舍3760平方米。校内东西各有两排教室,为三十间厦房(厦房:四川、陕西方言,即正房两边的配房,也叫“厢房”),中为大礼堂,后为教师所用亭楼式房屋。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学校同宣化中学合并,更名为“渭南县瑞泉中学”。 随着学校的发展,学生人数的增多,建制规模的扩大,原校址已不能适应学校需求,政府决定将瑞泉中学移至,渭河之阳、沋河之东的两河之间老城东关,拆除丰原庙宇,用来重建校舍。学校师生均参与了这次拆迁搬运工作。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全体师生迁入新址(即现在瑞泉中学本校区: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老城街132号)。 明朝嘉靖年间( 1556年1月23日午夜)关中发生中国历史上罕见的8.3级大地震。山崩、石裂、怪声轰鸣,地陷喷火,关中死亡人数八十余万,整个渭南县城几夷为平地,惟湭河东岸老城,鼓楼犹立,鼓楼属于渭南县衙的一部分,震后的第二年(1557年)重新修建,鼓楼门洞上方,刻“渭南县”,左右刻“三秦要道,八省通衢”,斗方大字,至今赫然。此处曾被称为宝地,国民党县署亦选址于此,瑞泉中学被安排在县属对面,与县属隔街相望,而学校的西边则是国民党党部(即现瑞泉中学本校区西南部),与瑞泉中学隔墙相邻。
瑞泉中学实为民国主办教育的示范中学。新校舍六十多间,面积五万多平方米,除女生院外,房舍布局为飞机型,大礼堂是机头,两边教室为机翼,两个十二角形学生宿舍为机翼下的国民党党徽,左写“由仁”,右写“居义”,办公室为机尾,正对校门,门内左右移植雪松,长势森然,干粗合抱(2000年,重修校门挖去),“松”寓“公”之义;中间是花园,花园造型别致,中心环植六棵柏树(现存三棵,虬曲苍劲)“柏”寓“伯”之义;四围亦杂树成荫:整个布局寓意明显。
一种由校臵所隐含的教育导向,可谓深埋人心,形成一脉。
个人主页:http://abc.wm23.com/liusi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955215667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1955215667/home?wvr=5&c=spr_web_360_hao360_weibo_t001
门户网站:www.weinan.gov.cn
梧桐子网站:http://www.wutongzi.com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