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旗头古村
大旗头古村位于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境内,明代时已聚成村落。
该村内的清代村落,密集整齐、小巷纵横,以被评为省级文物单位。
该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比较有名的有:广东水师提督郑绍忠、粤军将领郑润琦、抗美援越烈士郑绍杭、二级战斗英雄郑志安等人。
1、基本情况
三水大旗头村,古锅耳屋群大旗头村,也称郑村,始创于明嘉靖年间,原名叫大桥头,是广东粤中地区典型的、最具独特建筑风格的清代村落,据说古村由清朝广东水师提督郑绍忠所建,至今保存完整,现已被定为省文物保护单位。该村是一个祠堂,家庙兼备,聚族而居的建筑群,内部布局采用广东民居典型的“三间二廊”式。前临半庙方扩,扩基砌以石坎,突出部份状如壶嘴;扩边有一笔形古塔——文塔;塔下有两方石;大者高三尺许,如砚,小者方块状如印,组成一个明显的“文房四宝”齐全的人文景观,寄希望后代“读书做官”之意。
2、历史沉淀
①村名由来
大旗头村位于佛山市三水区西南镇东北28公里,乐平镇北偏西2公里处。据村中钟姓长者讲,明朝初年,钟姓始祖福安公自南海南浦村迁居而来。明嘉靖5年左右,郑姓开基祖康泰公(三水县蚺蛇郑氏十世祖)由蚺蛇村迁居于此。对于来此定居谁早的问题,有三种说法:一说钟姓先祖最早放鸭为生,择水而居,他赶鸭至此以后,见该地水草丰美,河汊纵横十分有利于鸭群放养,于是,便择地修屋定居下来,是大旗头最早定居者。这一说法的论据就是现在钟姓村民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村中地势较高的北面。按一般的推理而言,居于村中地势最高位置的应该是最早来此定居的人,因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洼,水网密布,村落极易遭受水涝洪灾;一说是郑氏康泰公与钟氏先祖一起以放鸭为生,二人放鸭至此地后,觉得此地河汊广布,水域水草丰美,利于放鸭,于是二人就决定定居于此;第三种说法是,康泰公最早来此定居。对于康泰公为何移居此地,按村里老人的说法是:由于当时蚺蛇村太小,而村中人口太多,同时当时正值兵荒马乱之时,村里原有的土地根本无法养活太多的人口,于是,蚺蛇郑姓十世祖曹隆公(名倚云)、康泰公(名大良)堂兄弟两人,其中曹隆公与蚺蛇村人植禾峰迁至清新县定居,该地取二人名字,而得名“禾云”镇,故倚云公为清远禾云镇郑氏之始祖。而康泰公则迁至三水大桥头村,为该村之始祖。康泰公来该村后,筚路蓝缕,勤劳苦作,终于子孙繁盛,村落大成。明代正是珠江三角洲大开垦时期,也是珠江三角洲商品经济开始发展的时期。在明代广东省共新设置22县,位于珠江三角洲的有顺德、三水、新安(宝安)、新宁(台山)、高明、开平、恩平等县。可见,正是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钟、郑始祖迁居于此,拓荒耕田,从此掀开大旗头村的发展史。因此,无论谁最早来此,钟姓、郑姓共同开村辟地,在这里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原来,由于村落旁侧河涌建有大桥,即称此村为大桥头,至清代光绪年后,该村郑姓第六代世孙郑绍忠(曾任广东水师提督,加尚书衔)死后,葬于村西南向的老虎岗,由村里远眺,绍忠墓如大旗飘展,于是后人改此村名为大旗头,该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②建成历史
十九世纪末,国家危难当头,水师连连败仗,海防吃紧,中国组建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海军——北洋水师,试图强国。但就在建军关键时期,慈禧太后却授意动用海军经费重修颐和园。1891年,宣布“完工”。还在两年前,郑绍忠的母亲过逝,郑绍忠回家守孝期间,也在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大旗头村开始修建私宅。据说郑绍忠修建私宅的款项也是慈禧太后所拨。慈禧太后不但关心她的皇家园林,还挂念臣子的屋舍,她听闻臣子在老家尚无像样的居舍后,下旨要求国库拨金修建。说起私宅,郑绍忠的前任——病倒在水师提督位上的方耀的宅第也很气派,至今在普宁市洪阳镇犹存,方家大宅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陆续用20年时间方才建成,包括老寨、中寨和新德安里,及绍园,三寨相连,房屋773间,外置护寨河,总面积4万多平方米,气派非凡,是广东省内罕见的大型府第式建筑组群。广东两位水师提督方耀、郑绍忠和他们的主子一样,都沿袭了中国人喜好修建宅子的传统,只是他们各自的大宅刚刚建成,两人先后都病倒在水师提督的位置上,不久就死去,方家和郑家的大宅成了他们对各自后人的荫庇。直到今天,它们已经成了岭南建筑的代表,而郑绍忠及其后人修建的大旗头古村,更成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村之一。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