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历史沉淀
③村落变迁
大旗头村的村落变迁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明初,钟、郑开村祖迁入大桥头定居创业—清同治2年,郑金投降清廷)属于大旗头村的初创时期。这一时期,村落人口不多,最多时也不过40余户左右,村落在空间形态上表现为郑姓主要分布于村西南区域,钟姓分布于村北区域。两姓之间独立,但在村落事务上协同一体,如抗御盗匪,解决两姓争端等。根据郑绍忠后人郑询侯(现定居于澳大利亚)回忆:在现今村落东向和北向之间,早年曾建筑有帝王古庙,里面供奉洪圣大王,该庙的主要功能就是作为村里郑、钟二姓解决争端的协商之地。两姓人口数量也大致持平。第二阶段(同治2年后—民国末年1949年)此一时期,大旗头郑氏后人郑绍忠对全村进行全方位改建重修。相传郑绍忠因守孝回乡,开始准备重修私宅,但他的最初动议并没有获得郑氏宗族长房裕仁(康泰公之长子)一支的积极配合,本来郑绍忠准备对全村郑氏家族所在的区域进行整体改建,由于长房支系(裕仁分支)的抵制,最终他的这一构想没有实现,他只好把修造的重点区域集中到他自己这一支(三房裕礼分支,康泰公之三子)所在的东向区域。由于当时他已经是广东水师提督,位居一品,乡望甚众。因此,在重修过程中,郑绍忠还是有意突出了三房支的地位和权势。整个建筑群布局以郑氏宗祠为中心,并将自己的尚书第建在宗祠旁边,一方面为了凸现其地位的显要,另一方面也彰显郑绍忠的孝道,以示永伴祖先身边。郑绍忠还在建筑的朝向和层次上特意和村落中的其他郑姓分支及钟姓村民的聚落做了区分。从图可以看出,村中其他部分的民居朝向都是东北-西南向、西北-东南向的,而郑绍忠集中修建的建筑群朝向均为正东西向的,民宅朝东,取“紫气东来”之意。又聘请专业设计人员(风水师)勘查设计,建筑朝向为正东向、走向为正南北,似军营排兵布阵一样,形成整齐的村落布局。同时,结合全村的空间方位,突出郑绍忠的从军功绩,凸现其战场杀敌的将军形象,村中建筑群落以御敌防卫为根本思想,加强对核心部分——郑绍忠及其直系子孙居所的防卫,全村既体现军营规制的形式美,又体现出村落防卫的实用功能。此一时期是大旗头村发展的最迅速时期,同时也是村落整体形态、结构、功能最为完善的一个时期。郑绍忠以后,村中郑钟二姓族人对该村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建设,最终形成一个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的宏伟村落。第三阶段(建国以后—1980年前后)建国以后,大旗头的郑绍忠房支家族被当作反动地主阶级看待,的古建筑群落被当时中山大学中文系的评《红》六组称为地主庄园,是广东的“宁国府”和“荣国府”,并写了《三水县大旗头村郑金地主庄园调查》。随着土改——破四旧——“三反五反”——“打倒孔家帮”——“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革命性的群众运动和无产阶级专政运动,大旗头村的历史文物,尤其是家庙、宗祠、府第、文塔等遭受到了摧毁性的打击。围绕郑绍忠及其宗亲而兴建的各种纪念性建筑不是被严重损毁,就是改做它用,建威第曾经被用作大旗头小学的教室和活动室,因而出现多处加建、改建以及其他较为严重的损毁和破坏——墙体多处油漆粉刷加建门窗、隔墙,堵塞原门窗,室内原有的匾额楹联全部失散,家俱丢失殆尽。振威第被改为牛棚。尚书第的情况也几乎一样,曾被用作仓库、食堂,的尚书第仅有头进尚存,东立面保存比较完好,但厅堂内部构架已经不复原貌,原来的抬梁式架构已经被替换为简单的棚屋结构,厅堂内的阁楼已全部不存。其他如郑氏宗祠、振威将军家庙等的精美木雕、石雕、砖雕、屋脊的陶塑都有不同程度损毁。原有的郑绍忠画像、家族收藏的古董等全部被毁。这些对深入研究郑绍忠及其家族发展历史和大旗头村的近代史及其历史文化价值造成巨大影响。 第四阶段(1980年—2005年)这一阶段的村落发展表现出如下特点:(1)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深入发展,经过20 年左右的发展,大旗头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准得到大力改善,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多,村里的中青年一代,不再喜欢居于这种比较阴暗潮湿的古民居中,因为当年的民居为了防盗防贼的防卫要求,房屋的视窗都很小,屋内明显采光不足,而且又显潮湿,这样的古民居对那些追求现代生活和物质享受的现代人来说是远远达不到要求的。这样,那些有钱又想提升生活品质的村民纷纷移居村外建房盖楼,留在村中生活的就是那些还没有能力移居外面的人和那些在这里住了一辈子,对村落本身和历史有着深重怀念的老人。另外,还有一些被出租给外来种田的打工者。由于村中人口的急剧减少,很多传统民居便处于一种无人看管的境地,时间延久,自然破落荒废。2004年,古建筑群内的居民几乎全部迁出。(2)随着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尤其是国家加强对传统历史文化遗产遗迹的挖掘和保护,以历史辩证法的视野审视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以来,大旗头的古民居群落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保护。大旗头村于1994年被评为三水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评为佛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7月被评为广东省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 年10月大旗头村被评为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12条村)之一,2004年它又被广东省文化厅评为广东第一村。地方政府加大力度投入古村落的保护和重修,这一岭南古村落奇葩又重新焕发新的风采。
④行政归属
历史上的大桥头村,原属南海县禄步堡所辖,明初经钟氏、郑氏先祖迁居开发,筚路蓝缕,终成村落。该村的地域范围从唐太宗元年(西元627年)至明世宗嘉靖五年(西元1526年)的899年间,始终属南海县禄步堡江边圩。明嘉靖五年(1526年)总督两广军务右都御史兼巡抚广东姚馍,巡按广东监察御史余相,左布政使梁材,按察使周宣4人会议决定分割南海、高要两县部分地区设立新县,是年5月,世宗嘉靖帝恩批设立三水县(据清嘉庆二十四年《三水县志》),大桥头便隶属三水县三江都禄步堡江边圩管辖。一直延续至明朝衰亡,清朝兴起。有清以降,自顺治至康熙、乾隆年间,大桥头村在行政隶属上仍属三江都禄步堡江边圩管辖。清道光三年(1823年)三水县改都为坊,划分15坊,大桥头行政归属三江坊。光绪十四年(1888年)三水改坊制为5区制(设5个区,55个局,31个圩),大桥头行政隶属东区保平局范湖圩。期间,在郑绍忠身故以后,根据其墓葬特点,改大桥头村为大旗头村,行政建制归属一直延续至民国初年。民国十年(1921年)废局改乡,设5区37乡3镇,大旗头隶属东区乐平乡管辖。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全国实行基层保甲编制,大旗头列入保甲编制,仍然属于乐平乡管辖。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三水县改原来的东、西、南、北、中五区为一、二、三、四区,大旗头村改属三区乐平乡。民国三十 年(1941年)三水成战地县,一、三、四区沦陷,乐平镇也沦陷为日军占领区,其中民国三十 年(1941年)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军扶植的汪伪政权在西南镇设立“三水县政府”。下辖三个区,大旗头实属第四区属地。抗战胜利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将县制分为4区24 个乡镇,此建制沿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3月15 日,三水县人民政府成立,下设5 个区(称区人民政府)22 个乡1镇,大旗头行政隶属东区乐平乡,同年10月改设4 个区(称区公所)22乡1镇,大旗头村改属三区乐平乡。1953年10月,改设6个区,68 个乡2个镇,大旗头隶属三区范湖乡。1955年三区更名为乐平区,原来的建制结构不变。1957 年撤区并乡,设20乡1镇,大旗头隶属乐平乡。1958 年乐平乡更名为跃进人民公社,大旗头属跃进人民公社管理。1961年公社名称更为乐平人民公社,大旗头仍然属于乐平人民公社管辖。1984年恢复区乡建制,三水全县共设11个区,4个镇,83个乡,大旗头隶属乐平区乐平乡管辖。1987年全县撤区建镇,全县共设11个镇,大旗头村属乐平镇。1993年国务院批准三水撤县改市,原三水县的行政区划为三水市的行政区域。 2002年,三水市撤市,并入佛山市,三水由市改为区,大旗头村归属三水区乐平镇新旗村委会管辖,2004年,佛山市全面取消农业户口,大旗头村仍由新旗村委会管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