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佳节,在中国民俗生活中的隆重程度,如同圣诞节之于欧美。春节的习俗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即在腊月用农猎物祭祀众神灵和祖先,殷商时期年头岁尾也延续这种祭神祭祖活动。虽然我国古代民间早已有过年的习俗,但那时并不叫春节,而是称“元日”、“元旦”、“新年”。那时的春节,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南北朝时则把春节泛指为整个春季。辛亥革命后改用阳历,为了区分农历、阳历的新年,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纳祥。人们除夕守岁到深夜,俟子时(约零时)一到,迎接新年第一天来临。各家各户在门口燃放鞭炮,以示迎春纳祥、除旧迎新,此举俗称“开正”。此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喧天动地,蔚为壮观。上世纪90年代末期始,许多人家还在爆竹声中燃放起烟花,以表喜悦兴奋之心情,这等热闹景象持续半个钟头才逐渐消隐。开正之后,人们方才关门憩息。
祭祀。清晨,人们起床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祭祀先祖,俗称“拜公婆”。这一仪式一般由主妇操作,她们备办果品菜肴到厅堂或祠堂祖厝,焚香点烛,意为给祖先贺正(拜年),并祈祷祖灵庇佑新年平安吉祥。
交游。早餐之后,男女老少均着节日新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随后出访或在家接待亲戚好友,互相拜年,恭贺新禧,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家家都备着茶水、桔子和甜点,请人“吃甜”,祝贺日子甜蜜,请人吃桔,则祝贺生活吉祥。
本地自古便有“看新人(新娘)”的习俗。上一年新婚的夫妇,这一天不能外出,要坐在家中接待前来见识新娘子的乡邻亲友。新娘子要身着结婚时的盛装,一一向来人奉茶敬烟。客人告辞时,主人须分送桔子和糖果。
界山、涂岭一带这天有游览周邻秀丽春景的习俗,或一家老少,或呼朋引伴,在春日下踏青,其乐融融。而不论是游景,还是访亲友、看新娘,只要迈出家门,人们都称为“游春”。涂岭人“游春”不囿于初一,还延至初四。
饮食。早餐是面线和鸡蛋,长长的面线寓意福寿绵长,圆圆的鸡蛋寓意诸事圆满。还以除夕拜天地的牲礼(如猪肉、鸡肉),煮一锅汤肴来配主食。界山镇一带早餐则以长寿菜代替鸡蛋,而且第一口要先食之。长寿菜当地又称面菜,也寓含着福寿绵长的意思。南埔镇和涂岭镇某些村庄却没有吃鸡蛋和面菜的习俗。
闽南地区初一午餐有饮屠苏酒的习俗,泉港却有宴客才饮酒,大部分村落午餐都煮丰盛鱼肉菜肴,而界山镇的一些村庄则只吃干饭,配以汤馔。
晚饭大多烫温当日之剩肴,家人围桌而食。界山镇的一些村庄则须吃地瓜粉糊,糊粥中拌有过年贮备的炸食和当天余下的肉类,佐料非常丰富。此俗与晋江东石初一纪念“番薯王生日”吃地瓜汤寓意相似。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