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南民俗中,上一年腊月底诸神升天,在天上欢度春节十天左右,过了春节又奉玉皇大帝旨意返回人间各司其职,维护人间各地安宁吉祥,于是民间各家各户都要举行“接神”仪式。清嘉庆《惠安县志》载:“先除夜六日,言百神有事上帝,画幡幢舆马仪从于楮,具牲馔焚而送,至正月初四,乃迎而复之如送之礼,于灶尤谨。”惠安地区在除夕前六日“送神上天”,接神日是正月初四。原处惠安一隅的泉港大部分地区“接神日”则在正月初三。虽然界山一带是正月初四“接神”,相传亦是因明代倭难延迟一日,山腰下乡小房顶厝的“接神日”也在正月初四,据传其祖先早时贫困,为备办接神的供品,正月初二就下海挖蚵,由于该日误了潮水,初三来不及奉接诸神,延至正月初四补接。
在这过程中,“于灶犹谨”,灶王爷被赋予特殊的角色,他是各家各户的“一家之主”,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它诸神可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长久镇守在人家的厨房内。
在中国的民间诸神中,灶神的资格算是很老的。早在夏代,他已经是民间所尊奉的一位大神了。据古籍《礼记.礼器》孔颖达疏:“颛顼氏有子日黎,为祝融,祀为灶神。”《庄子.达生》记载:“灶有髻。”司马彪注释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抱朴子.微旨》中又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还有,或说灶神是钻木取火的“燧人氏”,或说是神农氏的“火官”,或说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众说不一。
传说玉皇大帝封灶王爷为“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人间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人们称他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灶王龛大多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可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灶王爷像上大多还印有年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或“一家之主”等文字,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对联,以表明灶神的地位。
接神仪式是在灶王爷神龛前摆上牲礼、果合、面线、清茶美酒,烧香点烛,焚贡银纸鸣鞭炮来迎接诸神。虽然本地接神时间不一,但这礼仪在民俗中的重要性是一样的。俗话说:晚送神,早接神。民众送神时间在下午(或中午、黄昏),接神时间在早上。一则表示眷恋不舍之意,二则想让各路神祇多在家中护佑几个时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