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游朝拜

家乡区县: 福建省泉港区


境内又称游朝拜为“出游”,就是抬着宫中神像游春巡境,是一项日夜都进行的极其隆重的民俗活动。如今的出游活动,是旧俗游神活动的延续。乾隆《泉州府志》引《温陵旧事》详细记载清代泉州城区正月游神活动的盛况:

境内居民,家家户户置几案。绅富之家如事先祈请,则负责妆神像,饰假面具,高擎其座及于门楣、屋檐。正神入座后,其前行开道者为“某将军、某元帅”等道教杂神,皆由人妆饰入座,挺立轿中。游行时道路高低转折,挺立者“凝然不动,足称绝技者”。游行队伍中的乐器,有马上吹、步吹、五音铜鼓;旗之部有高招旗、五方旗、帅旗、三军司令旗、清道旗、飞虎旗、巡视旗;执事则戈、铤、矛、戟、剑、箭架、盾、刀;还有材官、骑士、军校、苍头、旗手之类。神轿有四人抬和八人抬两类,视其神格而定。抬吴真人、天妃神像等采用缓步而行,而其它诸神像皆采用奔驰冲撞,其“疾如风,虽奔马弗及”。队伍中人“异饰面,极为丑态,鸣鼓助喊,以为神威。”而神行列之前为道士,又前为鼓吹,又前为巡逻,虚冠假面为厉鬼之形。

入夜,其首事者鸣锣知各家“门首点灯,二更时呼出灯牌、火把”。于是,不论大小人家,各持一盏长柄方灯,或执香灯,上书写“风调雨顺”、“祈保平安”。每间隔十步,就有一个四人抬的钟、鼓架,鼓鸣于内,钟声应于外。整个游神的行列中,“关大帝、吴真人灯牌,数以万计,钟鼓架、香架数以百计,火炬亦千百计”。是夜,泉州城区的盛况是“长街一望,如星宿,如燎原”。最后,府志补记:“凡兹皆不招而至,不约而同,欣欣而来,满愿而归者。”

以上记载,表明道教的某些仪式活动,已演变成为民俗的一部分。如今泉港地区不少村落在元宵前后举行的出游活动,便是这种游神习俗的延续,但境况没有清时之盛大,仪队亦较为简易。

境内各村举行出游的时间不一,一般在初九与元宵之间。参加出游的老中青少皆有,少的数百人,多的一二千人。轿夫一般由村中青壮年报名担任,迷信认为出游中为菩萨服务,在新的一年中能够获得特别的保佑。旧时有些乡村凡有娶新人(娘)的人家,这一天要给举旗的大人小孩,每人分一枚铜币。现时有的村落给参与出游者的礼金,是由宫庙的香火钱中支出。出游队伍从本村宫庙出发,以本村为中心,绕道几十公里。出游队伍浩浩荡荡,前排是旗队,有彩旗、宫旗、龙虎旗,其后是车鼓队、香炉队和神轿队,旗幡漫舞,鼓乐喧天,香烟袅绕。每一顶神轿队前都有一人鸣锣开道,轿夫根据所抬神像的性情等特征来确定抬轿的动作。大抵若是文官,则平稳前进,少作颠摇,若是武官,则尽力颠着神轿,摇出各种花样。

旧时游神时还常见跳僮出场,境内称扮神出游的跳僮为“僮英”。僮英多赤祼上身,披头散发,腰围红肚兜,下系白裙(或穿白裤),手持刀斧自砍肩背,或用长针刺穿双颊,或爬刀梯、过刀桥,或坐钉椅、睡钉床,或赤足走火炭,或手入油锅,表演种种令人瞠目咋舌的恐怖幻术。现出游神队中有僮英的村庄较少,且幻术也不如先前恐怖。

出游队伍所到之处,群众夹道观看,焚香鸣炮。时间一般持续二至三日,中途之夜驻跸在一自然村的宫庙中。民众视接驾为幸事,当夜点灯结彩,献牲礼祭拜。各村出游路线事先划分清楚,一般是沿着本村环绕一周,互不相犯。假如要逾境,应事先向邻村借路,经允许,该村村民则在各自家门口焚香鸣炮。若强行越境,小则争吵,大则斗殴,喜事成凶事。现在社会越来越文明,村与村之间都善于交流和沟通,因出游而吵骂和械斗之事已销声匿迹。

山腰前黄一带的村庄旧时在游朝拜后还举行“送虎”活动。事前由糊纸匠糊一只一尺左右长的纸虎,由一人拿着往乡外跑,后面一人拿着锣用力敲打,一人手拿铳枪,追赶着拿虎的人。这里面有个诀窍,即是拿纸虎的人必须善跑,而追赶之人一定不要追上。这样一直追到村外的某个特定地方,拿虎者将虎焚烧。古代泉港为山岭荒蛮之地,劳动人民以此仪式象征驱避兽类,以求免受侵害,全年健康平安。

刘惠杰(2014-10-3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