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头牙

家乡区县: 福建省泉港区

泉港敬拜土地公的风俗活动和闽南其它地方一样频繁,每月的初二、十六都须敬拜土地公,俗称“做牙”,一年共计二十二次,遇到润月加做。二月初二土地公的生日,又是一年中第一次做牙,俗称“头福”或“头牙”;十二月十六是一年中最后一次做牙,俗称为“尾牙”。

“做牙”之说又相当于“打牙祭”。所谓“打牙祭”,《现代汉语词典》注解说:“原指每逢月初、月中吃一顿有荤菜的饭,后来泛指偶尔吃一顿丰盛的饭菜。”整个正月虽有“丰盛的菜肴”,但却算不得“做牙”,要到二月初二才是一年中“做牙”的头一次。头牙的风俗活动较为隆重,按传统惯例,各行业主于晚上办果、酒、香烛、烧贡银以祭神祈福,后请雇佣伙友工匠们聚餐,未得邀请者,就意味着被解雇。

为什么会形成主祭土地公的“做牙”习俗呢?这得追溯到远古农耕时代。在闽地,春天实际上开始于农历仲春二月,在这个月中,寒流退去,草木复苏,播种和插秧等农事活动即将开始。旧时农民认为农田林果收成与土地神有很大关系,因此,以祈丰年、祭社神为主题的春社节也就被安排在这个月。由于中国古代又有以重日为节的习尚,所以,二月二实际上很早就被作为春社节。近世,汉族多以二月初二为土地神的诞辰,故春社祭祀“土地公”也就定在二月二。

春社的祭祀对象主要是社神,社神即土地公。社神不止一个,且分有等级。在古代传说中,一国有一国的社神,一邑有一邑的社神,一乡一里也有各自的小社神。就其外延而言,社神是一个集体名词,是各地大小土地公的总称。在民间信仰中,各乡村、各区域甚至各屋舍的地基都有各自的土地公,因而土地公的祭祀非常普遍。尤其以工商之家和乡村为盛,甚至“田头田尾”都有土地公,人们在“土地公生日”都要办备祭品到田头园头祭祀,祈求丰收。村民雇佣木工、泥工、石工等兴建某项工程时,开工之日,备办果品酒肴祭土地公,燃放鞭炮,称为“动工”。施工过程中,户主做牙时不但要备办祭品祀神,晚上还办酒席请工匠。逢年头牙、尾牙尤为隆重,酒席规格视工程规模而定,少者三道菜、多者十二道菜。

古时,家长于此日送子弟入塾受教,学生要到学馆参拜先生,朝拜孔子(或文昌帝君)。新入学的学生,由家长带到学堂,提着一花篮“冰膜”(用糯谷炒的米花),先敬老师,行三鞠躬礼,后把米花分给同学吃。这天,南埔、界山等地有吃“菜饼”的习俗,所谓的菜饼,即是地瓜粉调水,再配以蔬菜、海蛎、花生和小虾米,在锅底铺匀,煎成一块块不规则的饼状,风味独特。这天夜里,山腰前黄等地的村庄有“打春水”的活动,参加活动的人都拿着一面锣,从村头沿大路一直敲打到村尾为止,返回时绝不得敲响锣。这仪式应与古时的春社节有关,以此祈求春季风调雨顺,庄稼长势好。

刘惠杰(2014-10-3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