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为二十四个节气的第五个节气,在农历中标志着重要的时序更替,是我国民间旧时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这个节的时间在公历四月五日前后,“清明”名称的来由,《岁时百问》解释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此节是溯源追本的节日,其主要活动是祭祖扫墓。俗话说“清明无回家无祖”,所以外出的人在一般的情况下都会回家过节。旧时旅居海外侨胞,清明、七月半和年兜(除夕)这三个节日会汇寄资费,让亲人备办节日所需。
祭祀。是日正午,照例须祭祀祖先。家祭一般在祖厝或在自家厅堂的祖先神位前摆上米饭、荤素五味,焚香点烛,烧金放炮,磕头祭拜。如属大宗望族,还会在祠堂或家庙举行“春祭”仪式,由值年户主预备祭品,以齿为序,敬拜列祖列宗。这天也是宗族集会商议族内一年大事之良好时机。
饮食。旧时这日要吃嫩饼。在祭祀的菜肴中,必备有“嫩饼”所需的部分配料,祭祀礼毕,把各种配料(有红萝卜丝、绿豆芽、碗豆、煎蛋、豆腐条炒蒜、肉丁、花生末等)一齐倒入锅中拌和加热,然后摊开用面粉烙成的薄饼皮,抹上辣酱、甜浆,包上菜肴,然后人手一卷,双手捧起,细嚼慢咽,别有风味。嫩饼,又叫嫩饼菜、薄饼,实际上就是春饼,古人也叫春盘。在方言中,“春”与“剩”谐音,是个吉祥的字眼,表示“年年有剩余”。这种合菜,正是唐宋诗所说的“青蒿黄韭簇春盘”,是唐宋饮食文化的遗风,由于花工费料,如今渐渐没人去做。倒是南埔、界山等地这日煎“菜饼”作主食,这或许是旧时嫩饼菜的一种演变或替代吧。
旧时清明还有蒸清明粿、什虾圆的风俗。清明粿又名“脚目粿”,农村以初收的新麦炒后磨细,伴上糖,搓成如拳头一样大的圆形,里面包上糯米粉或碗豆,外面裹着叶子。根据《泉州府志》记载,古时有以鼠曲草和米粉为皮绿豆为馅做成的叫“鼠曲粿”。以上两种做法在泉港已鲜见,南埔、界山一带则以炊清明龟和米粿替代。什虾圆至今还有人家沿袭,其做法是:以淀粉、豆腐、海鲜、肥肉再配以葱头、生姜等物混合捣成一堆,再揉成一粒一粒的放到沸腾的水中煮,浮于水面即熟,味道极佳。
扫墓。旧时中午吃完“润饼菜”,一家人除老病及婴孩外,都一起参加扫墓,泉港一带如今有的人家在早饭过后就开始扫墓。各家各户带上果合、香、金纸、烛、鞭炮和一大迭纸钱,此外还有人带上毛笔、朱漆。到了墓地,先把墓地周围杂草锄净,清理墓埕。有的用红笔把墓牌石上的祖宗名号描红,有的焚香点烛,摆上果合,而小孩最喜欢在墓上献纸钱。传统的纸钱有红和白两种,宽约三四厘米,长约十二厘米,用波纹状的钢錾在中间錾出三四行波纹状的曲线。纸钱以三张为单位,一张红纸钱在上,两张白纸钱在下,分迭压在墓茔、两侧墓手和后土之上,红的意在庆祝节日,白的意在寄托哀思。近年来,纸钱不再局限于单调的红白两色,纸页也仿造金融纸币印制,从而形成一种时尚。纸钱献毕,儿孙们便在祖先墓前跪拜行礼,之后烧金纸和燃放鞭炮。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重大风俗。古时扫墓的日期并不一定在清明时节,如隋唐时期,大多在清明前一二天的寒食节进行。后来,寒食节扫墓逐渐改在清明节,寒食节也渐渐地被人们遗忘。
虽说清明节扫墓可前伸十日后延八日,但一般都争取在当日扫墓,即使在外地者也尽量赶回来。近年来公职人员因清明节不放假,只得在当周的周末回乡扫墓。新中国成立后,每逢清明,各单位也组织人员到烈士陵园扫墓,缅怀先烈。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