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端午节

家乡区县: 福建省泉港区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它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纪念屈原。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愤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人们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每年这一天荡舟江河之上,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唐代文秀《端午》有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吴越百姓早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龙舟与古代吴越龙的图腾的关系尤深。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以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风。

四、恶日。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遗弃田文,理由是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东汉《风俗通义》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说法。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五月天气多雨,地气潮湿,热冷交差,蚊虫繁多,恶病瘟疫时常泛滥成灾。旧时医疗、文化水平低下,人们未能正确认识看待,认为“五”与“误”谐音是恶兆的日子,就举行礼仪希望能避免灾祸,逢凶化吉。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熏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

五、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竞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可见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

以上诸说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高尚,人们多愿意把这一节日归之纪念他。泉港过端午主要有以下几项习俗:

插榕插艾。俗称“插榕插艾,脚手经用(经得起用,意为身体强健)”。《荆楚岁时记》中有五月初五采艾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之记载,古人所以用艾禳毒气,是对艾叶药性的认识有关。《名医别录》说“艾叶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而菖蒲则在《本草纲目》中称为“水剑”。《情嘉录》卷五说“截蒲为剑,割草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过去端午节用于祛毒邪之草木有榴花、蒜头、龙舟草,与艾、菖蒲合数为五,称之为“天中五端”。由上述记载而知,古时人们在家门顶悬挂菖蒲和艾叶是为了驱毒避邪。泉港百姓在门窗上“插榕插艾”,是由此沿继而来的。

关于插榕插艾风俗,泉港民间还流传一个故事。早时,沿海一带经常遭受海盗登岸抢掠洗劫,有一海盗小头目为报答昔日曾有救命之恩的卖水缸商贩,暗中告诫他在五月初五全家人不得外出,并在门窗上插榕枝艾叶,又交待其它海盗此日入乡抢劫若见门窗有插榕艾的人家不得骚扰。是日,全村除卖水缸者外,全部遭劫。后来人们发现他的门窗上插有榕枝艾叶,便认为此物可起庇护作用,过后每年五月初五,大家仿效插榕艾以保平安。

饮食。端午节人们都要吃粽子,当地主要有烧肉粽和碱水粽两种。制作烧肉粽颇费一番心思,其主料有糯米、五花肉、香菇、干栗子、咸蛋黄、虾米等,再配以红葱头、酱油、胡椒粉、五香粉、精盐等调料。先将糯米洗净,泡水六小时以上再沥干水分,粽叶洗净备用。其次将香菇泡浸后切成小块,干栗子泡水除去外膜煮松,虾米泡水,以上全沥干水分备用。然后将五花肉切成块,加油入锅拌炒,调入酱油、胡椒粉、五香粉炒香,再投入香菇及栗子,煮至稍入味盛出备用。接着净锅烧热后下油爆香红葱头,待酥黄后倒入糯米拌炒并加少许调味料炒匀。最后取两张粽叶折成三角形,包入糯米及所有原料,上面再盖上一层糯米,用棉绳绑好,放入大锅中,水要盖过粽子,用中火煮约一个时辰即可捞出。烧肉粽清香糯烂,风味特佳,冷吃热吃均可(热吃比较容易消化)。碱水粽制作较为简易,乃以糯米加一部分日常食用米,淘洗后浸在碱水中,再以粽叶和棉线扎成菱形块状,放入锅中煮熟,置凉后可存放多日,剥去粽叶蘸砂糖水食用,甚为清凉爽口。现在每到端午节前,许多小吃店、商店都在卖粽子,酒店也可以打包外带,嫌自做太麻烦的人家,就到街上买。

除了吃粽子的习俗外,后龙、峰尾、南埔、界山等地还有用牡荆、石榴叶、菖蒲、艾草、龙舟草等加水合成“午时水”煮鸡蛋吃,全家老少,人手一个。“午时水”亦可浴身,这样既可洁身,在盛夏日不生痱子,又可祛邪。当日泉港地区又有蒸磨糕和煎麦饼祭祀祖先的习俗。磨糕是以米碾成粉,伴以白糖,再用粿模印成鱼、桃等各种形状,放在蒸笼里蒸熟。麦饼是以小麦辗成粉,配以红糖或白糖调水,用油烙成掌面大小一种薄饼。以上是麦饼的甜式制法,还有一种咸饼,要配以豆芽菜、韭菜、小白虾或海蛎油煎而成,较费功夫。古代人们认为农历五月梅雨天,是天漏了,便制以麦饼补天。

雄黄驱邪。端午节还有用雄黄的习俗,雄黄具有驱邪的功效,《本草纲目》记,雄黄性味辛温有毒,具有解虫蛇毒、燥温、杀虫、祛疾功效。古人以雄黄辟病邪,正是对雄黄药性的认识。上个世纪末尚有人家用黄纸染浸雄黄水,贴在门扇上,有的人家还用少量雄黄浸入酒瓶里,加入少许朱砂,用毛笔在孩子脸上划“王”字,点抹于手心、脚心,以示驱凶煞保平安,雄黄之俗今已鲜见。

送节。俗语说:“手里抱孩儿,忆着父母时。”做了母亲的女人在每年端午节、中秋节、年兜备面线或米粉、猪脚或鲜鱼、鸡蛋等物回娘家赠送父母,名曰“送节”,直至父母去世才停止,表示不忘养育之恩。第一次回娘家送节,必须办盘担,内有猪脚、米粉、面线等数十斤,还有酪花、寿桃若干,但娘家父母只能“看盘”,不能收下,或只收下酪花、寿桃。现代人们简化礼俗,直接包等价的“红包”,让老人家爱吃啥买啥。端午节孩儿胸前的鸡蛋袋是送节时外婆回送的礼物,袋中装有鸡蛋、桃仔、五色线,寓意吃鸡蛋去壳祛灾,桃仔代表桃枝镇煞,五色线乃是旧时闽越之地龙的崇拜的遗风。

赛龙舟。本地最出名的是南埔镇沙格澳海域龙舟竞渡,已沿袭六百多年的历史。自泉港区成立后,区、镇二级也参与组织,广邀全区各队能手参与,场面愈发壮观。首先在北管悠扬的乐曲声及轰鸣的爆竹声中,供奉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灵慈宫里的妈祖等塑像先后被抬请出宫,开始为时两个小时的巡游,为赛龙舟活动拉开序幕。各参加竞渡的龙舟船头雕饰成龙头形状,船尾雕饰成龙尾形状,并于船舷处彩绘龙纹图案,酷似蛟龙出水。龙舟装饰的图案有红、白、蓝、黄、青五色,唯黑色不用。竞渡比赛通常在海水进潮时的下午一二时开始,竞渡过程中,舟首一人擂鼓或击锣,舟尾一人掌舵,一二十名划手分坐两侧,奋力划桨。比赛一般要进行两三日。俗语道:“五月五,龙船鼓满街路。”比赛之时观者群集,船上鼓锣之声不绝,岸上喝彩之声不断,场面煞是壮观。

刘惠杰(2014-10-3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