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七夕

家乡区县: 福建省泉港区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娘妈是少年儿童茁壮成长的保护神,深受天下母亲敬仰。在泉港,已婚夫妇如头胎育男,妻子娘家要送木制“娘妈架”,安装在卧房中的“床头巷(置便桶之处),奉祀七娘妈,祈求娘妈的保佑。七娘妈架边上贴着对联:“娘是房中母,妈为世间人。”到了儿女全部成人立家后,才举行“送娘妈”仪式,不必在房中再敬奉了。家中孩子尚未成人,须于七夕日中午时分,在家门口备办“糖豆”(也称炒豆,由花生米、黄豆炒熟拌蔗糖成块)、菜肴,另加花粉、胭脂、香粉等物供奉祭拜七娘妈,祈祝孩儿万事平安,健康生长。涂岭镇的村民当日还有煮糖粿供奉灶君之俗。糖粿是以水拌糯米粉搓成丸,在水中煮熟,捞起撒上糖即成。

民间关于七夕的传说主要是牛郎织女的故事,编织云锦天衣的织女聪明伶俐,受到妇女的崇拜,纷纷向之乞巧,于是乞巧与七夕联系形成风俗。到了七夕的晚上,供瓜果、针线等物于庭中,向七娘妈祈求灵巧聪明,此叫“乞巧”。

在星光灿烂的夏季夜空,天河的北面有一个呈三角形的星座,那是织女星,南面成一直线的三颗星则是牛郎星座,这里面蕴含着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美丽的仙女织女偷偷下凡与穷苦的牛郎结为夫妻,并生育一男一女,后王母娘娘派遣天将拘拿织女,牛郎挑着一双儿女踏乘牛皮腾空直追。王母娘娘见牛郎即将追上织女,用金簪划出一道天河,从此牛郎织女两相隔。当地民谚道:牛郎直直甩(一横),织女三角拐。牛郎因为挑着子女,所以三颗星形成一线,织女在对岸冲着子女伸出双手,所以织女星座是一个三角形。

后来天帝怜惜织女,准许他们七日相会一次,但喜鹊“报错喜”,报成了每年七月初七相会一次。这是个不能原谅的过失,因此人们在七夕大清早把胭脂花粉用红髻索捆扎起来,抛上屋檐顶,责罚喜鹊衔送到天河边,让织女梳妆打扮,以会牛郎。牛郎会织女时,喜鹊会纷纷飞至天河上,为之搭桥,名曰“鹊桥”。每逢七夕这天常下小雨,人们则谓之是牛郎织女喜相会、惜别时的泪水。七夕过后,喜鹊头部皆秃顶,人们认为是牛郎牵牛过鹊桥时,牛蹄子踩踏所致。

由于七仙女与董永“百日缘”的故事,说的也是仙女与凡夫相恋的坎坷历程,随着时间推移,人们把这两个传说混为一谈,把天帝的孙女织女提了一辈,说是天帝的第七个女儿,并尊称为“七娘妈”。谚云:“七月初七七娘生。”可见民间是把这天界定为七娘妈的诞辰,是日要举行祈福活动,称“做七娘妈生”。七夕中午,敬祀七娘妈,旧时人们要备瓜果菜肴七盘、胭脂花粉七件、剪刀七把、燃香七柱、酒盏七个、筷子七双、小型纸轿七乘,看来,热情好客的人们把七娘妈的六位姐姐也全部请来了。至于供品以“七”为数,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数的思维模式有关,即“数七”为阳数之一,是吉样之数。如正月初七为人的生日,需取菜果七样做羹,名七宝羹。七月初七为“重七”,亦是吉日,把织女演化为七娘妈,可能也与“数七”有关。

七夕是个悲喜交集的日子,人们却把它演化为织女的诞辰,并举行相应的祈祷活动,这就大大地冲淡了“七夕”节原来所具有的悲剧气氛。人们还把原为玉帝孙女的织女演化成玉帝的第七个女儿,谚云“父母疼尾仔”,这就缩短了天帝与织女之间的感情距离。天帝为使女儿不因婚后悲伤而荒废织锦手艺,愿意让她每七日与牛郎相会一次,尚不为绝情。喜鹊虽有报错喜的过失,但它那种将功补过、任劳任怨的精神,也确实令人感动。这些故事情节的安排,充分体现了民俗文化中所蕴涵的“中庸”的儒家伦理思想。

公历三月八日为现代的一个国际性妇女节日,而七夕可以说是我国传统节日中唯一的属于妇女的节日。但这两个节日在本质上并不相同,国际妇女节是世界各国劳动妇女为争取和平民主、妇女解放而斗争的节日,而“七夕”乞巧,则曲折地反映了旧中国的妇女们不能把握自身命运的可悲地位,她们希望自己变得更“巧”一些,是为了更能适应以男性为中心的宗法社会。但“七夕”节使在封建礼教下的妇女们堂皇地通过“过节”的形式,表露心中深藏的美好愿望,渲泄心中积郁的种种情思,从一定意义上体现出我国民俗文化对女性关心和同情的一面。

在界山、南埔一带,还有“送炒豆”的习俗。居丧守孝人家因怀着哀思,不做甜食,其已嫁女儿则要在七夕前几日或当日,将已炒好的糖豆送到娘家,一是表示感念娘家的养育之恩,二是劝慰娘家人消减哀伤。娘家则要送面线、白壳、姜、龙眼、红枣、红布、筷子、纸春花等作为回礼,祝福女儿家庭旺盛、子孙繁衍不息。其它亲戚也送米或炊粉等给守孝人家,守孝人家如上一一回礼。经常走动的邻里也会在七夕当日送一碗炒豆给他们,以尽邻里情谊。因七夕送炒豆之俗与居丧有关,故这段时间无丧事的亲戚之间忌无故相访,更讳赠送物品。

刘惠杰(2014-10-3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