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中元

家乡区县: 福建省泉港区

中元节即农历七月十五,俗称“七月半”。早在汉代之前,中国道家就有“上元”、“中元”、“下元”三个节日,七月十五乃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生日,又是其下凡考察人间善恶之期,故要举行祭拜仪式。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入中国,佛教中传播的“目连救母”的故事,与中国传统的孝道精神和祖先崇拜不谋而合。经南朝梁武帝的提倡,以目连救母故事为中心的佛教盂兰盆会与中元节合而为一,并逐渐取而代之,形成“普度”习俗。“普度”原是佛教的术语,意为广施法力,使众生遍得解脱。

关于普度的来历,民间则传说中元节阴间鬼门大开,所有鬼魂全从阴间出来,人们就要祭祖祀鬼和超度孤魂野鬼,七月故又名“鬼月”。乾隆版《泉州府志》载:“中元祀先,寺观作盂兰会,俗名普度。南国风俗,中元夜,家户各具斋供,罗于门外或垌衢,祝祀伤亡野鬼。”早期普度,各村是同在七月十五这天举行,因常常发生宗族纠纷甚至引发村落械斗,经协商议定,各街衢巷里和村落轮流普度。

泉港境内普度,要在主日前备置鱼、肉、鸡、鸭,还要蒸粿、缚粽等。清嘉庆《惠安县志》云:“七月望日,中元节,有事先祖。”境内当日除了祭祀祖先外,还要将供品摆在家门口或祠堂布施,甚至将家中凡装粮食和贮水的器具全都打开,好让鬼魂饕餮一顿,黄昏时烧纸钱放花炮欢送。当月大约从初一到三十,各乡村皆有自己的普度日。以涂岭的普度习俗为例,当地流传这样的俗语:“十三站鹤,十四撞走(忙着备办过节的物品),十五做节(即祭祀祖先),十六吃碗底(吃十五日剩余的菜肴),十七炊糕,十八缚粽,十九忙趟趟(超度鬼神,并摆宴请客),二十分粿粽。”站鹤的“鹤”是草绑或木制的,外用彩纸包里,绑在长竿顶端,立在村子中央,此俗有镇邪之意。

由于各村普度日不一,亲朋好友轮流宴请,请客之日从黄昏直吃到半夜,饭饱酒醉方休。俗话说:“普度普十五,粿粽担无路。”意思是人们纷纷把粿(白糕或米龟)和粽子馈赠给亲友,一直挑到没有路为止,表明以粿粽赠人的风俗之盛。现较少有人缚粽子,主要是做“九层粿”。九层粿是一种用米和花生碾成粉蒸成的咸粿,在蒸笼里蒸熟之后,自上而下会形成鲜明的薄层,因最多可成九层而得名。

有的村庄偶尔会在普度期间请戏班子来演戏,以示隆重。普度戏大都是请木偶剧团或打城戏团来演出。打城戏是道士或和尚演的超度亡灵的故事。最初,是道士在做功德超度亡灵时,桌上扎一个纸城,寓意亡灵囚于城中受苦,救苦道士要引渡亡灵出城,最后破城门而入,救出亡灵。其方式是一道士与一象征着亡灵的女子对着说唱,这种仪式也叫“打桌头城”。后来发展为“打地上城”,演员发展至一二十人,有布景、道具和剧目,在广场表演。之后又发展为舞台戏剧,其表演科步、身段、曲调等,既吸取提线木偶的表演艺术,又吸收梨园戏技艺和京剧的武技,形成一种别具一格的地方戏曲。演出的木偶戏又称“嘉礼戏”,演的基本上是鬼怪剧目,主要有《目连救母》、《西游记》、《封神榜》等。普度戏往往接连三五日。农村没有路灯,也没有文化广场,在夜间演鬼戏特别的阴森,因为每户家中离戏台都有一段路,有的还常常要经过一片沙沙作响树林,或一条淙淙流动的溪河,或久废无人的祖厝,受剧情的熏染,胆小者走夜路很容易受到惊吓,所以大人一般不允许小孩去看普度戏。

沿海的村庄也有将普度称为水普,重在超度海难中的鬼魂。有些村庄有单普与双普之分,单普是各家各户在家门口普度众魂,双普即集体以寺庙或祠堂为中心举行普度仪式。本地的“七月半”是属于单普的类型,各家在自家门口置供品拜祭,并撒饭在地上让无祀之鬼抢吃,希望别来相缠。双普大多安排在十月十五,沿海各村隆重做水普。因道家认为当日为“下元日”,是水官大帝的生日,水官大帝能解厄。当日普度诸事象与上述相同,不再赘述。

境内分日轮流普度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宗族间和村落间的纠纷,但又产生了竞尚奢侈、酗酒滋事、聚众赌博等陋习。不同铺境和村落之间竞相攀比,看谁的客人多,谁办得酒席丰盛,谁演戏的台数多,谁祭神典礼隆重。因此,每家要摆下数十桌甚至上百桌宴席,铺张浪费极为惊人。而一些人忙于赴宴,今天这一乡,明日那一村,你吃我家的,我吃你家的,吃来吃去,宴饮经旬,既伤害肠胃,又耽误生产,更是浪费钱财,弊端多多。一九四九年之后,在政府的引导下,普度之风大为收敛,普度风俗益发简易,宴客也不再如以往铺张。

农村七月半还有拜“田头公”的习俗,农户在田头敬奉牲礼、菜饭,边祭边念“田头土地公、田尾番薯王”,意在祈求五谷丰登。

刘惠杰(2014-10-3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