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境内叫“栽秋”,俗称团圆节,是出嫁的女儿回家送节的三个节日(端午、中秋、除夕)之一。此日女儿女婿回娘家送节亦称“送秋”。节前,外出亲人都返家团聚;当日晚餐,家家户户加菜,一些地区刻意吃炒米粉、芋头,涂岭等地民众当日有蒸米粿之俗。随着经济生活的提高,买中秋饼吃的风气也越来越盛行。
“中秋节”的起源与月神崇拜有关。古时中秋夜,各家朝月出的方向张挂木刻版印的“月光神妈”(也叫“月光纸”),设下供案,等月亮出来,便燃香烧纸恭祀“太阳星主月亮菩萨”。祀时,妇女儿童先拜,然后男人再拜。拜后,焚烧“月光神妈”,撒供,全家在月下享用祭品。此俗现已失传,已演化成为孩儿们祈安和对王母娘娘及诸夫人娘妈平时保护孩儿恩德的回敬节日,家中有男孩届十六岁要举行“做大分”仪式。
当夜也吃“中秋月饼”,月饼也叫“团圆饼”,反映了人们对家庭团圆的美好愿望。据民间的传说,中秋月饼源于元末人民反抗元朝的专制统治,当时汉人要三家养一元兵,元兵先称体重寄养于汉人家,体重如有下降或侍候稍有不周,就要遭官府的笞打和辱駡,大家忍无可忍,于中秋节这天以饼馅里密藏纸条约定时间发动起义,杀死所养的元兵,今民间有云“三家养一元,一夜杀完全”,所指即此也。
相传过去有八月中秋用番薯、芋头祀土地神的习俗,隆重程度与二月初二相差无几,但缘由不同。据传,土地公和土地婆在讨论世间万物时,土地公主张让天下五谷丰登、六畜旺盛,人人丰衣足食。土地婆却说,如果家家都富足了,将来女儿出嫁,谁来替我们抬轿子?因此土地婆主张天下富的富上天,穷的无寸地。土地公认为这样太苛刻,民以食为先,还是赐给穷人蕃薯、芋头半年粮,人们感其恩德,就在番薯、芋头收成之时即中秋节祭祀土地公。
有的村庄会在中秋及八月十六、十七连续三夜举行“引入阴”的活动。其做法是,愿意“走入阴间”的妇女身上会附上太子的灵魂,在懂得念开路咒的女伴的咒语声中,慢慢进入半催眠状态,神情异常,手舞足蹈。这时,旁人赶快焚烧“开口符”,那妇人就以太子的身份进入阴间与那里的亲人或认识的人相会对话。现场有很多人都在等待阴间的亲人出来问话,气氛相当悲怆。女伴们念的开路咒是:“请太子,二郎神,手强好摇摆,紧紧走,紧紧跑,跑上莲花洋,跑下路二禁,步步就这通,头戴冠带赴马关,身穿武甲桃花链,脚踏莲花步步平。”桌上安放果合、牲礼、香炉,观入阴的妇女从阴间返来现身时,旁人赶快念返魂咒:“引主观太阴,阴上不能离,离上不能阴,请太子神赶快返家门。”
旧时在三月、八月、十月的十五夜有“看花”的活动,“看花”是妇女在咒语的引导下到三姑子花园内去看别的妇女注定生育几个子女,红花代表女孩,白花代表男孩。引看花的咒语是:“月光光,月沉沉,请三姑,来扬名。扬名扬矣矣,三姑阮厝来。阮厝有花有粉,也有青瓜青果子,也有冰糖酪花米。酪花甜甜不分你,要分三姑搁知亲,亲是亲,戚是戚,一条手巾赏观音,二条手巾赏自亲,自亲赏了赏天才。七尺红绫伴米筛,日的(白天)烧香给姑知,暝的(晚上)烧香叫姑来。三姑好名声,香案在大厅,布鞋金珠十二件,住房烧贡银,欢迎三姑来光临,保佑花房有身孕,答谢三姑来显身。”如果要返魂,旁人叫“嫂嫂”就可以现原。上述活动带有迷信性质,但这些节俗也反映出人们对子嗣繁衍的一种渴望与追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