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又名重九节、菊花节、茱萸节,泉港称“九重阳”。“重阳”这个词,最早见于《楚辞远游》:“集重阳八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说明重阳节令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到汉代逐步成为民间节日而兴起。重阳节正式定名是在唐代。唐德宗年间(七八○~七八五年),皇帝批准宰相李沁的奏请,民间以中和、上巳、重阳这三天为时令节,并命百官在这三个节日休沐。
旧时乡民有登高避灾之俗,各处私塾一般会组织学子到涂岭虎岩山、界山九峰山、南埔天湖岩、峰尾岩山等名胜古迹,登高聚雅。凉秋九月天高气爽,登高远眺,山河秀色尽收眼底,令人精神振奋,胸怀舒畅,既赏心悦目,又是一种体育锻炼活动。泉港古属闽越地,这种“重九登高”的风俗,是由南迁入闽的中原人民带入的。古时文人骚客很讲究此节,节中盛行吟诗赏菊之俗。
西汉时,京都长安城郊筑有高台,每逢重阳佳节,人们登上高台,观景玩乐,“登高”一词即由此而得。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收》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佳其名,以为宜于长寿,故以享宴高会。”由此可见,早在三国时期,登高饮宴欢度重阳佳节的习俗就比较盛行了。到了唐代,人们每逢重阳佳节登高、饮宴、佩带茱萸的活动就更盛行了。杜甫《九日蓝田催氏庄》诗中说:“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李白《九日登陵望洞庭水军》曰:“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造化避山岳,了然楚汉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新中国成立后,在尊重传统节日的基础上,倡导尊老风气,给重阳节充实了新的内容。根据东方健康长寿中心的建议,一九八九年,我国把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定为老人节。自泉港新区成立以来,每逢重阳节,有关部门都会举行活动慰问老人,组织老人过节,渐成风气。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