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最隆重的民间节日的春节,往往随腊月下旬的一些习俗逐渐拉开序幕。“年兜”一词,狭义特指除夕,广义则指腊月下旬到除夕这段准备过年的时间,本文取后者之意。下面就年兜习俗分目说明,让读者对泉港热闹吉祥的年兜习俗有比较具体形象的感受。
打正鼓。南埔、后龙、峰尾、山腰、前黄五个镇的一些村庄,如山腰、南埔、肖厝、前黄、涂坑和沙格等,早先从每年农历十二月十六“尾牙”起,有“打正鼓”的习俗,一直持续到翌年正月十五元宵夜十二时,为年兜、春节和正月渲染喜庆的氛围。相传这风俗源于唐朝:唐明皇于一年元宵夜梦游月宫,午夜梦醒,遂按印象将月宫所听的仙曲和所看的仙舞教给梨园子弟,取名为“打车鼓”。后宫梅妃是唐明皇宠妃,为泉港邻邑莆田人,一日唐明皇特恩准其亲人进宫探望,其亲人进宫时正好见到梨园乐队的中“打车鼓”节目,乐曲非常悦耳,遂暗中记下,回乡时组织演练,乡人闻说宫乐,竞相学习,遂流传开来。莆仙戏传统剧目《唐明皇游月宫》中,就有打车鼓的内容。打车鼓之俗后来从湄洲湾传至泉港沿海,作为正月的娱乐活动,故称“打正鼓”。由于唐明皇梦游月宫在元宵节的午夜结束,所以打正鼓也到那时止,表示天人相应。泉港的打正鼓队由六人组成,分别持钟、鼓、大锣、小锣和大钹等乐器协调敲打,韵律为:“孔——孔——孔,起——起——可龙。千冬——可龙。孔孔利孔,利利可龙。打打利利打——孔龙。”如此循环不已,和谐协调。这种风俗传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因新社会移风易俗,现只见于沿海的几个村庄,且不拘于年兜、春节进行,村中有佛诞等盛典,村民们也“打车鼓”庆祝。
掸尘。掸尘,就是在家中进行大扫除。节前,要完成扫尘、拆洗被褥蚊帐和清洗地板墙壁等。十二月廿三、廿四左右,人们用稻草和一根长木棍扎成长扫把,将房子屋梁上、墙角的灰尘和蜘蛛网等脏东西打扫干净。然后把那些稻草留着,等除夕夜吃完年夜饭后,再和贡银一起焚烧,意为除旧去邪。关于掸尘的由来,传说每年玉皇大帝都要派三尸神到人间视察,三尸神把各家的过错写在一张纸上,把纸粘在门前的蜘蛛网上,供玉皇大帝视察。人们知道后,就想出扎个长扫把将蜘蛛网扫掉的办法,瞒过玉皇大帝。后来就形成了扫尘的习俗。
备年货。从十二月二十六开始蒸红团粿或白糕,做豆腐,买鱼购肉,杀鸡宰鸭,油炸地瓜片、竽头片、豆腐、鱼肉和蚵饼等食品;操办有关祭祀用品,添置碗筷;旧时还要给大人小孩每人做一套新衣服,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大多数人家则买现成的新衣服过节;时下还兴买挂历和水仙花装饰厅堂。
贴春联。春节贴春联是中国人普遍的习俗,泉港地区春联有普通春联、新婚联、寿联、新居联和丁忧联,内容有别,混淆不得。过年前夕,家家户户在楹柱、门楣、厅堂、门扉、厨房、菜橱、米缸、井盖、猪圈等处贴联。书法好的人可利用这时机写春联出售。较有地方民俗特色的,当为白头春联和丁忧春联。白头春联是指对联顶端留有二三寸长的白纸额头。其缘起据说与清初福建人民的抗清斗争有关。其时闽人因抗清和不肯剃发,被杀甚多,办丧事者家家贴白联,清朝地方官府为粉饰太平,下令各户人家都要贴红纸春联,并以违者杀头相威胁。人们迫不得已遵命贴上红联,但巧妙地在顶端留出一小段原有白联的纸头,以示抗议。这个风俗一直延续至今,染坊还特地制作了一种“白眉红纸”来写春联,省去了再贴白纸的麻烦。丁忧春联是指新丧人家于丁忧期间不得贴红纸春联,在守孝的第一年春节须贴绿纸春联,第二年春节贴粉红纸春联,联语俱表哀思之意。
天神下降。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载:“(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俗谓天神下降,设香案于神前。”十二月廿五,相传天神来了解人间善恶事,这天,大人不能打骂小孩,也禁止说不吉利的话。
送节。泉港在端午、中秋和年兜都有“送年送节”之俗。已婚育的妇女,要于除夕临近之时,备着面线或米粉、鱼或肉回娘家送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