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是农历一年里的最后一天,也指这天的晚上,本地俗称“年瞑”,该年腊月如果是小月,这日子就是十二月廿九,大月则是三十日。闽南俗谚:“清明不回家无祖,年瞑不回家无某(方言某即妻)。”外出读书、工作、经商或打工的,都想方设法回家“过年瞑”。除夕这天的节俗主要有吃年夜饭、祭祀天帝祖先、分压岁钱、跳火、辞年守岁等。
吃年夜饭。是夜家人团聚,吃年夜饭。民俗对“围炉”吃团圆饭过年历来十分重视,因为这象征着合家团圆之庆。因为年兜备办年货,所以这年夜饭年菜肴自然很丰盛,其中照例要有鱼,取“年年有余”吉兆。
祭祀。除夕是全年祭祀祖先最重大的节日。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除夕……至夕,祭先及神,谓之辞年。”除夕日上午,杀鸡宰鸭;下午举行祭祀活动,祭桌围上吉祥喜庆的绣花桌裙,摆上鸡、鸭、鱼、肉、五斋六果、酒、米粿等丰盛祭礼,有的人家还会全羊或全猪“献青”。还换下旧的“天地灯”(纸糊灯笼),挂上新的,烧香点烛,由家长主祭,烧天帝金、贡银,放鞭炮,先拜天帝,后拜祖先。由家长拈香,男女家人一齐跪拜,祈求庇佑合家平安,兴旺发达。祭祀活动举行时间各个乡村不一,有的也在黄昏时,有的则在年夜饭后。居丧守孝人家当日隆重的祭祀和喜庆的仪式一切从简或免除。
压岁钱。除夕之夜,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压岁钱。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儿子、媳妇也给父母压岁钱。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钱币正面一般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话和龙凤、龟蛇、双鱼等吉祥图案。关于压岁钱还流传着一个故事: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每年除夕夜出来专门摸睡熟的小孩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就变成痴呆疯癫了。人们怕祟来伤害孩子,整夜点灯不睡,就叫“守祟”。据说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在除夕晚上因年老力衰,不知不觉睡去,半夜里,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头,突然孩子枕边的一枚铜钱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于是这件事传扬开来,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夜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祟就不敢再来侵扰了。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祟”与“岁”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跳火盆。清乾隆年间《泉州府志.卷二十·风俗》:“除夕……至夕……炽炉炭,烧杂木爆竹于庭前,或超而越之,谓之过炎。”泉港农村拜完天帝,在门外大埕或旷地上烧天帝金和贡银,把掸尘的扫把和撕下的旧春联投入其火中,或烧起火盆,待火烧旺后,家中所有男子成员逐一从熊熊火堆上跳跃过去,幼孩亦要由成人抱着跳过,外出未归的男人则由在家兄弟替跳。有的认为此举旨在焚柴报天,说明年谷大熟,祈祷来年好运;亦有人认为意在以火祓除附在身上的不祥之气,是一种古老的避邪和驱疫巫术。
守岁。所谓守岁,就是在除夕之夜一家老小围坐,叙旧迎新,以待天明,称之为“守岁”。据晋周处《周土记》载: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曰馈岁;酒食相邀,称曰别岁;长幼聚欢,祝颂完备称曰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除夕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寝,谓之守岁。唐诗中对守岁习俗也有不少描写。大诗人白居易《客中守岁》诗:守岁樽地酒,思乡泪满巾。孟浩然有“续明摧画烛,守岁接长宴”的诗句。到了宋朝,守岁之风遍布城乡。北宋苏轼的“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也描述了守岁的情景。由此可见,守岁由来已久。这夜大门前点两盏大灯笼,屋内点灯,皆要亮到第二日凌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电视机的普及,守岁之俗被合家观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替代,在扣人心弦的午夜钟声中,迎来充满希望的新一年。
禁忌。除夕这天禁忌很多,讳言“死”、“老鼠”等字,忌打破碗碟家什等,万一打破东西,便说“破瓷有肥”。这天也禁止讨债。一九四九年前,为结清一年的钱粮往来,临近年兜时领工钱的、讨债的络绎不绝。无力偿还者便出门躲债,除夕即可回家,此日即使遇上债主,也不言债务,还互道恭喜。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