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管是泉港区的一种独特乐种。它是从江淮流域传入后即扎根并广为传唱的,在唱奏特点上已形成新风格、新体系的民间音乐,人们称之为“小曲”、“小调”、“曲仔”。它流行于泉港各镇。
北管的传入始于清朝光绪初年(19世纪70年代后期),峰尾刘永赖(标号“舞庭”)经常到江浙一带贩卖海盐,从那里学得不少“曲仔”和“大曲”,回乡后传唱,深得群众喜爱,陆续传至坝头、山腰等地乃至惠安县城。他还被特邀往泉州、上海、浙江等地演唱,名扬远近。泉州府报呈制宪,特授为“佾生”。
北管艺术既有发源地的特色,又有别于发源地的音乐。既有闽南、莆仙唱腔中的某些特色,又不全是闽南、莆仙的音乐,而是形成一种独特的、别具一格的新乐种。乐队由演唱组和乐器组共同组成。演唱组一般有十三、四岁的女孩和男孩约五、六人。他们在演唱的同时,又都手执打击乐器,边唱边敲打为某些乐句伴奏。乐器组10人左右,所用乐器除保留北方乐器和江南丝竹外,还加进了泉港特色乐器,如伬胡、双清。
乐团和艺人奉祀“田公元帅”,神位对联为“天上风流三太子,人间慷慨大丈夫”。该联源自流行于北管界的一个传说,指玉皇大帝派三位太子到人间点拨北管乐队练艺,三位太子即一太子武神田公元帅、二太子文神老农圣君、三太子龙和将军。因此人们亦称北管音乐为“天子传音”。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初,是北管活动最昌盛时期。后龙、峰尾、山腰、前黄共设有50个教习馆,在惠安螺城则有升平社、清平社、金兴社等。它们经常参加乡村庆典、普渡、迎神、出游、物资交流等大庆活动,主要有奏乐、妆阁和唱京戏等三大艺术形式。“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活动,1977年后北管很快得以恢复生机,再显风流,频频参加各级汇演、交流并获奖。
明末清初之际,北方音乐传入台湾。时因东南沿海地区战乱、灾荒,以及郑成功驱荷复台,泉州有无数军民移居台湾。后来,泉港移居者甚多,北管音乐也随之移植到台湾,传唱宝岛各地。台湾现尚存有灵安社、平溪北管乐团等几支北管乐社。北管又经台湾传入日本。1997年初,日本冲绳县音乐考察团慕名特地到泉港采访、考察,与北管界艺人切蹉交流,认为北管与冲绳一些民间音乐相近,有一种直觉性的“近亲”感。
随着泉港旅外侨胞的足迹,北管音乐也传进南洋各埠,尤以新加坡、马来西亚为多。新加坡北管存在于福建会馆、惠安会馆等处。1948年,马来西亚吉隆坡惠安公会北管音乐队演奏和“装搁”,参加庆祝英国女王加冕的踩街活动,被拍成电影新闻,在英伦三岛和英属南洋各殖民地放映,影响颇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