圭峰半岛,唐时先民从事渔业生产,经宋元不断发展壮大。明代建城后,人口稠密,是时黄姓人丁昌盛,全族习造船工艺者众多,为首执斧者就有99人之多,以造船为业者后来多分布于圭峰、沙格、辋川、黄崎、净峰、崇武等地,驰名远近。
清康熙年间,黄都公造船手艺高超,郑成功东征台湾时,受聘建造战船。后又受清廷任用为道宪厦门军工监匠首领,分辖监造圭峰、沙格二澳战船。清朝中叶,圭峰与台湾通商颇为发达,那时圭峰大商船以及其他渔船多是黄氏家族所建造。
近百年来,黄氏家族造船名匠层出不穷,黄旺来(1887—1971年)就是一个优秀造船大师。黄旺来自幼失父,家贫未能入学,一边受课于母亲,一边勤苦学艺。他从小天资聪颖,喜船好斧。12岁时就能独自造作小舟,令人刮目相看;20岁时领班在莆田、东吴、西亭沿海一带,建造百吨大船竖令下航,名扬泉州湾湄洲湾一带。
为适应渔业的发展,黄旺来积历年的经验,对渔船具不断进行改革。在船仔型的基础上改变了传统“尾花滚尾梆”的造法,建造木帆船仔母船,不但改变了原来繁杂工艺,而且节省了原材料及工时,增加了船体尾部强度。黄旺来对运输船改造更是出色,在造泉运20171号船(俗名靠堤仔船)时,首次把古老搭鼠桥的四角头王爹船型改成羊角头大排船船型,简化了传统繁杂工艺不说,单就节省原材料及工日二项,每项就能节省三分之一左右。这种船型,上层建筑简单,阻力小,重心低,纵摇稳定,旋转灵活、利于逆风倒向航行。
黄旺来注意总结经验,不断创新,设计成功这种吃水浅、载量大、航速快、用人少、用材省、便于装卸、经久耐用、有利短途运输的船只,给后人指出了改良方向,为后来机帆化打下良好基础。
黄旺来一生亲历建造的船有:船仔、船仔角、船仔母、排仔船、大排船、机帆钓机船以及各种船型的运输船,这些船只皆质量上乘,美观实用,结构坚固,抗风功能强,其精湛的造船艺名传至今。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