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港区域,“施厝扁担”可谓家喻户晓。它是当地人们喜爱的武艺拳种,是泉州南少林寺武功在民间的遗技。扁担拳的前身是泉州少林寺的护寺棍法,传入施厝后,村民以扁担演练少林棍法,故称“扁担拳”。
“天下功夫出少林”。据史载,泉州南少林寺,又名镇国东禅少林寺,是闽中禅林名刹,规模宏大,也是我国南派少林拳的发源地。唐乾符年间(公元874—879年),嵩山少林寺“十三空之智空入闽中,建少林寺于清源山麓,凡十三落,闽僧武派之始焉”。南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少林寺反王审知(闽王)之附梁”被毁。“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诏修也。宋末,少林寺反蒲寿庚,千僧格斗元兵三万……”再次被毁。到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逃往德化戴云山玄妙观的少林僧“法本高龄百有三十五矣,观募州官黄立中疏奏朝廷敕修少林寺”。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秋,少林寺因胡惠乾事件,第三次被“诏焚”,从“兹无复敢修者”。
明清两代,是南少林寺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泉州少林寺与宋室南外宗赵氏皇族渊源深笃,方丈至善禅师武功高强,豪侠义胆,影响极大。全国武林高手慕名聚集该寺切蹉武功,使少林寺成为集武功之大成的寺院。少林寺“十三进,周墙三丈,寺僧千人。……僧分十级,寺造柴罗汉、活机纽,僧人均无法逃遁,世称十八柴人”。施厝扁担拳正是这个时期从南少林寺传入的。
至于施厝扁担拳的来历与沿革,存在两种传说:
一说元明时,卜居龙山(施厝)者有施、林、余、郑、蔡、麦、官诸姓。约明洪武年间有施某(名字不详,待考)因田园受人欺凌,赴温陵(泉州)少林寺习武艺。起初师父让他白天抱牛过溪放牧,要求牛蹄不湿;晚上拳捣谷粟。不知不觉中过了三年,小牛长成大牛,他仍抱牛不辍,力大无比,引重千斤,师父始授少林正宗拳艺。若干年后,施某觉艺已尽通,心思归俗,但学未满期,不能出寺。一日,他难耐佛家清规之寂寞,私闯少林寺“十八柴人阵”机关,险遭殒命,逃出寺外。
师父发现僧徒擅自闯关离寺,违背寺规,罪当废功处死。便跟踪他到泉州东门外驿道,见徒于小摊吃饭,即将手中飞钹掷出直击他后脑。施觉脑后风响,一偏头,举筷夹住飞钹。师父见状,知其艺已上乘,顿弃惩杀之念返寺。
施某回乡后重整田园,仇家知之聚众惹伐。他在少林寺学武时,有戒约:“凡少林弟子,以德行为先,涵养为本。武技之道,备以自卫,切戒逞血气之私,好勇斗狠。”他见势凶,即抱起耕牛奔飞远遁。仇家见状大骇,从此不敢再犯。明朝沿海倭乱,施某将少林正宗拳技传授村民用以自卫,改棍法为扁担术,一直流传至今。
另一说,清乾隆年间,泉州南少林寺被毁。有一武僧洪海(一说为冯海)和尚劫后余生,双目失明,浑身烧伤,流落到惠北光德里东林铺(今泉港区施厝村),被施、林、吴三姓乡亲收留救治,三年伤愈。洪海感恩村民,始授南少林护寺秘传武功。施姓得传棍法后,在农村日常的生活劳动中衍变为扁担术,现村民中仍有“食三年传一支扁担”的说法。林姓得传耙法,居葵山(今外厝村);吴姓传槌法,居仙境。故至今泉港一带有“施厝扁担,外厝耙,仙境槌”之说。
施厝扁担拳的演练有上卦法与下卦法之分。据说少林弟子因传授武功违反了师门“少林秘技不妄外传,誓为谨守,犯者必遭半身不遂之大谴!”的重誓。起初他传授的是下卦技法,棍持中平近腰,动作开合转换较大。后期他果真下肢瘫痪,只能坐椅上授艺,其棍持胸平,门户紧密,衍成上卦技法。今施厝横龙一带练的乃是上卦法,三房、新厝一带练的乃是下卦法。笔者认为上卦法应是马上战法,下卦法应为步战之技法。
施厝扁担拳套路有:三步母(三战)、七步势、十四式、三十六式、七十二式、一百零八式。招式势势相承,兼枪带棍,拆练合一,沉稳紧凑,势如破竹。功架结构严密,朴实无华。劲力刚、猛、快、粘,技法灵活多变,临阵讲究阴阳虚实,以快制慢,“顺人之势,借人之力”,稳扎稳打。其中诸多动作名称仍沿用古少林之武术术语。如明抗倭名将俞大猷所著的《剑经》中有:“我起流水渐进,他决来打我手。” “他起流水进,我后手略高牵,就进杀,大小门皆然。”“起流水”一招术语,在早期的少林一式棍法中罕有此称法,而在施厝扁担拳中依然保留着“流水”、“斜流水”等术语,可见其拳法源自古少林属实。
施厝扁担拳在村民中世代相传,农暇耕余,家家操练,武风之盛,遐迩蜚声。清末民初,当地乌白旗械斗不息,乡间大兴练功馆,培养出一大批扁担拳高手。此后随着施厝人的外出谋生和拳师的传艺,施厝扁担拳方始外传。主要传向惠安、莆仙、福清、广东、海南、江西、浙江、台湾及南洋诸地区和国家。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