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中原地区士民屡遭战乱之苦,纷纷南迁避乱,开发七闽蛮荒。特别是东汉末、东西晋、唐初、唐末五代以及宋末迄明初,北方士民大规模迁居闽中,其中不少人居住泉州,当然也有部分来到泉港地区。他们带来了中原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制度,中州语言文化也同时在此繁衍演化。
泉港地处闽南语系与莆仙语系的临界区,使这里的方言既独特又相当混杂。目前泉港地区方言以闽南语(山腰、前黄、涂岭一带)、莆仙语(界山一带)、头北语(后龙、南埔、峰尾一带)为主。有的虽系同一方言语种,但村与村之间语音语调也略有差别。
赋诗对对是古代上至天子下至庶民展示才学的方式之一。泉港人也喜欢耕余饭后以吟诗作对娱乐。他们在长期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总结提炼出相当一部分独具特色的方言对子,读来朗朗上口,趣味环生。现辑无名氏二十个方言对子以供欣赏:
沙格对肖厝;
沙格宫对上坑祠(沙格宫即灵慈宫,上坑祠即樟山祠);
林头寺对峰尾岳(林头寺即先锋村“西庵”;峰尾岳即东岳庙);
仙境对后坑(仙与先谐音);
铜山对铁坑(铜与东谐音);
乌鸦对百罗(百罗即百灵);
狗子对猪牯;
小猫子对老鼠婆;
豆油对生枯(生枯指花生饼);
油麻对竹芋(油麻即芝麻);
通对柱(“通”指石制的横梁);
臭头对烂脚;
大房对小家(小家指小族);
小娘对达埔(小娘即女人,达埔即男人);
耐心对热狂(热狂指狂妄、粗心、性急);
兴旺对衰亡;
讨钱师傅,欠钱王爷;
贫苦长寿,富贵短命;
清心乐意,福寿康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