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通寺原称圆通院,位于前黄镇后张村外约一华里的烟墩山麓,始建于宋,历代多次重修拓建。元明两朝规模空前,吸引了不少名士来此一游。明嘉靖年间(1522-1572年),为抵御倭寇,曾在寺不远处建有烽火台一座,以便策应。
《惠安县志》载:“圆通院在鳌塘埔。……都御史康盘峰有诗。”康朗(1508-1574年),字用晦,号盘峰,与曾经总督七省的理学名家张岳(号净峰)、黄葵峰并称为当时“泉郡三峰”。其历任佥都御史,巡抚勋阳、汉中,后升任副都御史,巡抚湖广、贵州,兼督抚湖北、川东等地,是明嘉靖一代名臣,史称他“严正如包孝肃,忠诚如司马君实”,民众则誉其为“铁汉康夫子”。其案牍劳形之余,颇多吟咏,留有《中丞诗集》、《中丞文集》等诗文集。遍游域中名山大川的康朗,慕名圆通寺,曾于暮春时节,偕友人轻车简从,到此游览,且流连数日。食宿于圆通寺,耳根少了几分鸹噪,眼前多了些许生机。但见绵绵春雨过后,日薄西山,百鸟归林,旷野中回荡着从圆通寺中传来的钟声,劳累了一天的农夫和善男信女们亦各已返家。众和尚在禅房中参悟佛理,圆通寺的夜晚从宁静坠向寂寥……康朗诗兴勃发,赋诗一首:
石耳峰边逢暮春,圆通寺里晚晴新。
天高树际惟归鸟,日落钟声不见人。
岳岫烟霞清旅梦,禅房花木定愁身。
即堪更逐缁麈转,欲问无声未有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