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吏诗作称诗史

家乡区县: 福建省泉港区

《四库全书总目》云:“(卢)琦官虽不高,而列名良吏,可不藉诗而传。即以诗论,其清词雅韵,亦不在陈旅、萨都剌下。”徐火勃的《笔精》中说:“元诗多纤弱,若立斋者,实有唐调者也。”元朝大诗人卢琦的不少诗作,反映了元朝中后期社会现实,确可称为“诗史”。
元朝,官府不断加重对百姓的剥削和压迫,民不聊生,卢琦的一些诗作大胆地揭露和反映了民不堪命的黑暗社会现实,对百姓的悲惨遭遇寄予深深的同情。如《中国文学史》中选入的五言古诗《忧村氓》:
世道日纷纭,人人自忧切。路逢村老谈,吞声重悲噎。
我里百余家,家家尽磨灭。休论富与贵,官事何由彻。
县帖昨夜下,羁縻成行列。邻里急遁逃,妻儿各分别。
莫遣一遭逢,皮骨俱碎折。朝对狐狸啼,暮为豺虎啮。
到官纵得归,囊底分文竭。仰视天宇高,纲维孰提挈。
但恨身不死,抑郁肠中热。南州无杜鹃,诉下空啼血。
从诗中看,卢琦不仅体恤百姓所受的苦难,而且揭示了造成这种苦难的根源在于官府的逼迫压榨,在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统治。自唐代杜甫、白居易以降,如此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并不多见。为逃避苛政,“邻里争遁逃,妻儿各分别”,生不如死的人间悲剧,就在他的面前,诉之于他的笔下。
宋、元之际,蓟、燕战乱连连,残酷的战争,带给人民深重的灾难,青壮征战,翁妪耕锄,田地荒芜,白骨露野。卢琦的《有事过居庸关》,鞭挞战争,表达了希望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的强烈愿望。诗云:
居庸关,天苍苍,关南多暑关北凉。天开晓,虎豹卧,石鼓奋击云雷张。关门铸铁半空倚,古来几度战士死。草根白骨弃不收,冷风悲雨哭山鬼。道旁老翁八十余,短衣白发扶犁锄。路人立马问前事,犹能历历言丘墟。夜来锄豆得戈铁,雨融风吹失颜色。铁星尚带土花湿,犹是将军战时血。前年又复铁门开,貔貅万灶如云屯。生者有功佩玉印,死者谁能抬孤魂。居庸关,何峥嵘。上天何不呼云丁,驱之海外休甲兵。男耕女织天下平,千春万古无战争。
卢琦回到家乡,耳闻目睹的也是兵荒马乱,百姓遭殃。其《惠安道中》诗云:“龙山兵火后,百里总萧疏。官帑需新赋,公田索旧租。菁鲈频有梦,鸿雁久无书。自笑成何用,云边是旧庐。”他诅咒战争,寄希望于更多的良吏,解民于倒悬,拯民于水火。“云间僧舍时闻犬,兵后人家尽买牛。但得龚黄为太守,边方从此永无忧。”(《汀州道中》)他设想战乱之后,农民纷纷归田,争相购买耕牛,过男耕女织的太平日子。只要有像“龚(遂)黄(霸)”这样的地方官,“边方”就可以从此永无忧患。
卢琦深知官逼民反的道理,有深沉的忧民意识和反战意识。他在为政之时(永春县任上),岁荒年饥,满目萧疏,卢琦采取放赈贷、减赋役、罢横征、决滞讼、亲劝农、兴教化等措施,纾解民困,实践他勤政为民的远大抱负。
失民心者失天下。当时元朝统治者穷兵黩武,实行民族压迫政策,短短几十年后,貌似强大的元王朝便土崩瓦解,被农民起义军推翻了。

刘惠杰(2014-10-3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