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信仰

家乡区县: 福建省泉港区

观音亦称观音菩萨、观音大士,原称观世音,于唐代因避世宗讳而去掉“世”字。观世音是梵文的意译,又译作“光世音”、“观自在”等,意即神通广大的观世音,时时都在观照着世间受苦受难的众生,一旦称诵其名,她就立刻前往解救。庙堂里,观音一般放在佛祖释迦牟尼的大雄宝殿之后的大悲殿来供奉,而她在民间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却远远超过了佛祖,成为人们意识中的“佛祖”的化身,普遍认为观音“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既能消灾添福寿,又能许诺人们的世俗愿望的祈求。

公元前五世纪,佛教接纳印度婆罗门教的善神双马神童,将其化成一位慈善菩萨,叫“马头观世音”。后来佛教徒把观世音人格化,变成一位威武的伟丈夫,并创造了观世音出身王族的新身世。据《悲华经》的说法,观世音是转轮圣王无净念的太子,他修行时立下宏愿,要断绝众生诸苦和烦恼,佛祖便给他取名为观世音。

观世音大约是在三国时期传入中国的。随着佛教在中国迅速发展,南北朝时出现了大批尼姑和女信徒。外来的宗教要想在中国站住脚根,必须造出一位女菩萨,满足民间信众的愿望。这个任务就历史地落到了观世音的身上。首先他是善神,其次他有33种化身,可男可女,因此干脆就让他变为女菩萨,这大约在隋唐时期。

到了北宋,中国人又创造了新的观音的身世。说是有位妙庄王,生了三个女儿,三女都到了出嫁的年龄,大女、二女高高兴兴嫁出去了,三女儿妙善死也不肯出嫁,执意出家。庄王大怒,把妙善赶出王宫。妙善就到深山修行,成为香山仙长。后来庄王得了重病,危在旦夕,需要亲人的一只手、一只眼作药引子。大姐、二姐都不肯作出牺牲,只有出家的妙善献出自己的手眼,救了父亲的命。佛祖被其孝心感动,便赏她一千只手,一千只眼,使之成为千手千眼的观世音。

观音可以说是泉港民间最流行的信仰。明清时期,观音崇拜进入百姓家。农家厅堂的神龛,除了供奉“天地君亲师”或“历代先祖之神位”外,大多同时敬奉观音,每逢“观音妈生”备三道面三道斋菜,烧香祭拜。有虔诚者每日早晚都在观音神像前烧一束香,甚至有些妇女终生吃素奉祀观音,称“观音妈斋”。人们如遇难,则呼“观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无子,则祈“观音送子”,有子,则往往“契”给观音做干儿子。男人把观音看作是无所不能的仙女,女人更把她视为可以倾吐秘密又可得到她真诚帮助的贴心人。

据说观音诞生于农历二月十九,成道于六月十九,涅盘于九月十九,这三日泉港人皆称为“观音妈生”。每逢这三日,信众纷纷到就近的寺庵烧香祈祷,虔诚者每逢初一、十五前往焚香祈祷,有一些斋会还自己组建“观音堂”。一般的佛院,如果建有两座佛殿,其中一座则往往是大悲殿(或观音阁)。九峰寺大悲殿的观音端坐莲花塑像通高五米,为区域内最高的神佛塑像。峰尾永全社本是主祀社神的,却将观音供在中殿,其它神灵则供在偏殿,可见人们对观音信仰之深。

观音崇拜在民间历久不衰,原因固然很复杂,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许许多多并不了解观世音来历的善男信女对观音的崇拜,其实他们只是寄托一种对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追求,于民风民俗不无正面的影响。

刘惠杰(2014-10-3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