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港南音

家乡区县: 福建省泉港区

又名南曲、南弦,被誉为中国音乐的活化石。南音起源于泉州南部,以闽南语音为主,始于何时,民间有种种传说,却未见历史文献记载。如从南乐的音阶、曲牌、乐器等分析推断,可能起源于唐代之前。它的成因、发展、成型,与历史上的晋代永嘉年间衣冠南渡、唐末三王入闽、南宋南外宗正司迁泉等三次中原人南迁大移民有关。

泉港南音是泉州南音的支流,传入时间可追溯到明朝嘉靖时期,世代传唱,成为家喻户晓、雅俗共赏的乡音。即使处在泉州的北大门,泉港的南音演奏活动在山腰、前黄、涂岭、南埔、后龙一带也非常流行,城镇乡村时常闻丝竹管弦之声。十九世纪末,境内不少村庄的南音爱好者聘请南音艺人传授奏乐和演唱技巧,仅山腰一带就出现十多家南音弦管间,每家均有十多个青壮年为主的学艺者。

文革期间,南音停止活动。上世纪八十年代始,文艺复兴,以庄神生为代表的山腰南音艺人又开始活跃起来,其独树一帜的演奏风格曾被美誉为“北派南音”。之后,南埔、后龙许多乡村陆续拥有南音社(组、乐队)。二千年泉港建区前后,又有涂岭、山腰、前黄三个镇成立了南音社。当年元宵节,泉港南音代表队赴泉州市参加第六届国际南音大会唱,山腰镇的庄三兰、庄小兰荣获演唱奖。二○○三年十二月,成立了全区性的社会团体区南音工作者协会,在区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该协会于二○○五年五月在前黄三朱小学成立南音培训基地,促进艺术传承,形成颇为可观的艺术阵容。

境内一些南音团体坚持每星期举办一次演唱活动,经常组队参加区、镇文艺演出和对外交流活动,曾为港、澳、台观光团献演,获得客人们的赞誉和肯定。逢年过节,南音演唱团体还在影剧院、村部广场或校园等处演唱,积极配合宣传计生、综治等工作,服务全区中心工作,活跃农村文化生活。

刘惠杰(2014-10-3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