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厝村与埭头村之间有一条叫西溪的溪流,自南而北逶迤注入南埔湾。横卧在西溪近海口的是一座叫“兰陵桥”的清代石桥。它是旧时“下山”(统指施厝、外厝、沙格、肖厝诸村)通往“顶路”(指今部分界山镇辖区)诸地的必经之地。
兰陵桥长十八米,宽四米二,为三墩四孔石桥,均采用花岗岩构造。桥墩石条犬牙交错,榫合叠扣成船形,间隙铸铅灌粘,表面平滑。墩两头俱作尖形,以分水势。墩上用长石板拼接架铺为路,桥面两侧砌有石护栏。桥头有一座土地神庙——龙山宫,据说当年造桥时建宫以镇水煞,宫前立有“兰陵桥”碑刻。
兰陵桥距今有一百三十多年历史。据《梅峰肖氏族谱》记载:“肖继光,字辉柳,生于前清,诰授奉政大夫。光绪甲子年(应为同治甲子年,即1864年),在施厝建造兰陵桥。”肖厝人肖继光缘何在施厝建桥呢?这得从其妻施氏说起。
施氏系惠北东林铺施厝村人,家住西溪附近。当时西溪一带仍属海界,海水涨潮可流经西溪直达倒桥、外厝、东山等地,船只可以通行。当时,有欲过西溪者,只能待潮退时趟水踩石。这种情况对女人而言尤其不便,当时女人自小裹足,三寸金莲怕湿,皆须靠男人背其过溪,困难可想而知。施氏长年目睹潮起潮落,溪水淙淙,眼见乡人为交通所困,内心无比忧虑。
施氏天生丽质,书织兼通,到了藏闺待嫁的年龄,媒人不绝。她发愿:“若能嫁为贵人妇,誓在溪上建桥,造福梓里。”不久,她嫁与肖继光为妻,果然富贵双全。施氏将心愿告知丈夫,肖继光亦乐为其事。遂雇用工匠,跨溪造桥,于“甲子年梅月”竣工。从此,往来行人再无过溪之苦,乡人赞誉,遐迩传声。
而今,南埔海堤建成,沧海变桑田。随着石化港口新城的开发建设,经受百年风霜的兰陵桥的巨大作用已被溪下游新建的公路桥所替代。只有宫里的土地爷还在对虔诚者叙说着石桥曾经的辉煌。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