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粮行
蚌埠在津浦铁路通车后成为盐粮集散地,盐粮行多集中在米坊街和经一路两头,商号不论规模大小,命名除择吉利字或行东名字外,喜用“大”字.如福大、大有、德大、义大、普大、广大、大利、大丰、大昌、大美等.
“掌盘”,对上海、江苏等城市的金融行情以及对蚌埠的影响把握准确,他们不仅为行东主持交易,且能预测行情变化,为货主粮食何时出手提出建议.
“行痞子”,大多曾是怀远、寿县、凤阳、凤台、颍上、阜阳及河南固始一带的粮商,因从商途中受挫折而落魄,混迹蚌埠各粮行.行痞子靠取用买卖双方“份子钱”为生,收入无定,时富时贫.富有时出入茶肆、酒店、妓馆、剧院、浴池,呼类引朋,酒地花天;贫穷时穷困潦倒,与乞丐无二样.
竹木行
蚌埠竹木行进货,习惯上有“西河木头东河竹”之说.西河指大别山下淮河支流淠河经霍山向东的河段,
东河指淠河流向金寨的河段.竹木商行与货主结算货款,使用本行通行的“本票”,票上注有行址、行号,盖有老板私人印章.山区货主凭此票即可与竹木行兑换现钞,安全方便.
招牌
20年代,二马路上商店使用布做幌子,成为当时与“人力车的铃声,铁道口的木横匾”并提的蚌埠街三大特色之一.
经一路粮行和华盛街店铺,多用黑铁皮油漆后写字为招牌.
江浙人在二马路开的商店,门面装饰较为讲究.天成百货公司招牌,系在门面墙壁上做成浮雕字样和图案.此期,霓虹灯也开始在一些大中型商店使用,显露出了“小上海”的繁华风貌.
陈设格局
蚌埠开埠初期至40年代,多数店堂陈设格局,习惯三间门面朝大街,木柜台与门面平行横置,店员面向街市迎客.
民国35年开业的鼎昌棉布呢绒绸缎局,仿上海店堂陈设,营业厅堂正面和两侧置柜台,中间设玻璃样品柜,经理也常居此中央位置观察经营情况.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