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腰庄姓,约占泉港人口的十分之一,居住在“四锦”(即锦山、锦川、锦联、锦塔四个村)的居民以农业为主;居住在“三工区”(即菜堂、陈庄、埭港)的则以盐业为主。
唐光启二年(886年),河南光州固始的庄锐、庄森兄弟随王潮入闽。庄森定居在永春桃源,为泉州庄姓的开基始祖。庄森九世孙庄夏,历仕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受命赐开刺桐城,遂定居泉州(现庄府巷)。庄夏次子梦周迁居洛阳江南岸,形成琯头村。
明建文年间(1399—1402年),梦周四世孙庄元奇,名维明,号留孙,因琯头村地狭而人稀,以赶鸭为由,觅发展之地,迁至沃野十里、背山面海的惠安七都安埕铺前蔡,成为山腰庄姓的开基始祖。由于定居后他们仍以饲鸭为业,故后世昵称之为“赶鸭公”。
定居后,庄元奇遵一江西堪舆先生指点,迁葬其父母遗骸于前涂,尊为一世祖,庄元奇即为二世祖,死后葬于天湖,故有“一世前涂,二世天湖”之说。在定一世祖墓穴位置时,堪舆先生告诉庄元奇“进前三步三宰相,退后三步万人丁”。庄元奇认为有人方有才,就选择了“万人丁”。
由于“赶鸭公”及其后代的勤劳耐苦,拓展基业,子孙繁衍较快,居所逐渐向四周扩展,逐步覆盖了安埕铺数个村落。由于血缘的联系,清康熙二年(1663年),他们居住的地面上出现了统一的山腰村,并成为安埕铺庄氏的总称。据说因为山腰庄氏源于前蔡,而前蔡又位于塔山之腰,故名山腰。
经过六百多年的繁衍生息,“赶鸭公”之“万人丁”的愿望早已实现,单乔迁海外的山腰庄氏后裔就不下万人。后裔虽未有“三宰相”,却也应了赶鸭公“有人方有才”的先见,人才辈出。“翰林爷”庄人瑞、现代全国茶叶专家庄晚芳、侨乡商业巨子庄重文、政坛显要庄日昆等,都成了“万人丁”中的杰出代表。
由于人丁兴旺,“赶鸭公”的后代充分利用依山傍水之利,由最初的饲鸭业到开荒垦田进行农耕,还逐渐利用近海滩涂资源发展贝类养殖,特别是晒盐业的出现,更进一步促进了山腰的崛起,解放后直至改革开放,山腰一直被冠予“惠北重镇”的称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