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厝人一向以耕海捕鱼为主业,自古以来,除了一部分受雇于大船主(解放后在集体“渔业社”的组织下,北上舟山温州一带远海捕捞外),大都分人都在周边海域围网捕捞,或讨讨“小什海”,靠大海的恩赐过日子。
八十年代以来,由于近海渔业资源日趋衰竭,加上世界性海洋水产资源的战略性调整,以捕捞业为主的传统渔业生产受到严重的制约,导致沿海不少渔民弃渔经商或赋闲在家,给农村社会带来不稳定的因素。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广东等一带的海洋养殖业发展的影响下,肖厝人利用地处广州上海中部、与台湾仅一水之隔的有利位置,以及海洋浮游生物丰富,潮水流畅,环境污染较少,适于发展网箱养鱼之特点,发展自己的近海养殖业。
1983年,肖厝村渔民肖美女等率先进行小片经营,既自采自捕,又收购暂养名优海小鱼,获利颇丰。1993年后,政府因势利导,发动群众多渠道筹集资金,按照自愿结合、互惠互利的原则,组建股份合作制的养殖联合体,积极探索股份合作制在网箱养鱼上运用的新路子,促使网箱养鱼基地建设很快形成规模。尤其是在得到世界银行一千多万元的扶持贷款后,鱼排生产得到优化升级和大规模经营。目前,网箱养鱼基地已发展至八千多箱,养殖面积近三百多亩,固定资产投资已达二千万元,从业劳力近千人。形成了以鱼师 鱼、真鲷、鲈鱼、黄花鱼、石斑鱼为主的几十个鱼类品种,年产量达三千多吨,产品远销日本及港、澳、台等地,产值约八千多万元人民币,年盈利近一千万元,生产海区也不断由洋屿海域向惠屿岛附近深水海域发展,形成泉州市最大的海水网箱养鱼生产基地。
遥望海上,成行连片的网箱鱼排,轻巧别致的水上木屋,宛然是“海上田园”、“海上村庄”,成为湄洲湾湾畔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