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八景2

家乡区县: 福建省福鼎市

【玉塘秋色】:玉塘堡又名塘底堡,位于城南4公里处。有山、有水、有平原,几千亩葱翠的山场,紧连千顷宽阔的海域,是海中山、山中海,构成旖旎的山海大观,是多功能的旅游胜地。明嘉靖三十九年(1566)乡民为御倭而筑之。城周长1600米余、高6米余、墙厚3米余。城墙南面临海,北面绕山,有东西南北四门,北门险峻,筑城时因失一石匠而闭塞。现有东、西、南三门,城楼已毁,但城墙、城门较完整,部分城墙上有女墙环绕,城外有七个土墩,曰七星墩,是当年抗倭的军事之地,今只留棋盘墩.当年爱国将将领戚继光曾驻兵于此。是福鼎目前保护较好古城墙之一,也是沿存的古代战争遗址。顺治丙申(1656年),八月十八夜,敌寇破城入室,族众英通抵抗,但寡不敌众,终尸横遍地,血流成渠,满目焦土,惨不可闻。后人于东门外堆尸入冢,碑载“玉塘夏氏忠义冢”(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纪念抗寇英烈,玉塘人民每到清明节都以鸡毛祭奠。是进行革命爱国主义会传统的教育的场所。日本木下沿子(研究东方文化学者)参观玉塘城堡时说:“日本人经中国人民留下血的教训。”玉塘城堡1989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玉塘靠山面海,背金山,左东岗,右马鞍,前西岳为屏,构成海光山色,长堤烟波,舟筏网钓,罾排渔火,鱼虾池塘,竹杆疏影,震妆暮浴,美不胜收,春雨秋雾,仿如泼墨丹青。城外坝头溪,旧时沿溪和山坡,多植枫林、乌柏、桂花等,秋日,城堡内外树叶一片丹黄,游鱼飞鸟,景色十分迷人。古称“玉塘秋色”,乃为“桐城八景”之一。 福宁知府李拔有诗:“塘映山光卫斗城,秋来秀色可怡青,无边木叶垂垂舞,不尽蝉声呖呖鸣,夹道稠留荫远,沿崖曲水泻尘情,闲情更上湖堤望,百金田畴喜埠盈。”

近年来坝头溪水上茶座歌厅数十家,建构别致,夜间彩光,五颜六色,映入潭中,吸引不少男女,歌舞不夜。古城内明清古居,古香古色,布局合理,灰墙黑瓦,古朴大方,山墙多变,古街古巷,卵石铺地,街傍城边,水渠川流,有七巷(七条古巷)七井(七个古代水井),民居庭院,花窗梁栋,精雕细刻,是典型的江南民居,是研究民宅建筑艺术的瑰宝。国内古建筑专家给予很高的评价。此外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古城东门数百年樟榕合抱,背面金山古木参天,曲径通幽,是避暑度假这胜地,城西南二里许的犁壁岩,奇石林立,有风动石、尼姑岩、一线天等诸胜,又有精舍凌霄,海门巨浪,龙首凌云,虎牙盘翠积,马鞍献秀,文笔书空,西溪印月,南堡凝霞等玉塘十二景。独特的民俗活动,特别要提的是纪念戚继光而留下来的几种意义的活动,如曳石,点火把,三人骑大马,拨竹竿、车缸等。据说这些节目都是戚断光抗倭时提倡的活动,活动起来,好像战备一样,满城火花,还有轰轰声响,寇不敢放港。节目活动面大,随意性大,参与性大,是最好的旅游活动节目。

【昭明夕照】: 昭明寺为福鼎闻名海内外的千年古刹之一。位于城区西北约六公里的鳌峰山。建于南朝梁大通元年(527),相传为昭明太子萧统所敕建,题有匾额,故而得名。同时,“造七级浮屠,以镇温麻”。宋、明两代,历经火焚。明嘉靖十三年(1534),塔寺并修。由于年代远久,殿宇毁坏不堪。改革开放以来,在释青芝、释界让法师的带领下,全寺僧众艰辛创业,重兴寺宇。1983年,有星洲广平法师锡迥祖国观光,参拜昭明寺,见古塔、大殿势将倾塌,归禀立船大和尚,叨蒙济款重新修建。同时请三十三尊铜佛安供塔龛内。昭明古塔为福建省最早寺塔之一。经重新修建,已恢复旧观。 其塔基面积四十七平方米,塔高二十五点六米,为楼阁式仿木结构,空心砖构,塔内设有扶梯。塔后复修的藏经阁为砖木结构,高二十四米,面积八百四十平方米,古色古香,壮观巍峨,为闽东之冠。

佛历2541年,复有星洲远藏、法麟、法辉等法师锡迥祖国朝圣,挂搭昭明,爱其山水秀丽,帚为发动善信,来此启建水陆功德,献资修建禅堂、玉佛殿等。重建后,寺宇呈现一新。“昭明古刹”为赵朴初所题。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藏经阁;左右厢分别有钟楼、鼓楼、念佛堂、法堂、怡怡斋、僧寮、五观堂等。山门前有慧明舍利塔、飞翠亭、昭明太子读书台等遗址。全寺占地面积达一万五干平方米。现有僧人七十人,初具丛林规模。 1994年、1995年先后应县居士林和新加坡三十二位居士请求,分别举办水陆法会。1998年4月,该寺举行界奇方丈升座庆典。我市党政领导及新加坡居士、武汉市居士以及温州地区和福鼎信众达千余人前往祝贺。

每当夕阳西下,寺内的琉璃瓦、铜铃、铜钟与夕阳交相辉映,相伴阵阵低沉的梵钟,昭明寺越加金碧辉煌。前人把这景观称为“昭明夕照”,列为桐城八景之一。登临时可由棲林寺沿“十八盘”(岭)拾级而上,富有情趣。亦可由桐城驱车直达。登上千载古塔远眺,山川城廓一览无余。新房林立,双溪襟流,令人陶醉。不禁令人品味古诗“古刹南朝地,登临远俗氛,鸟啼山外树,人踏岭头云,塔影参天留,钟声带雁闻,兴亡思帝子,黄叶落纷纷。”“塔影西斜红日暮,炊烟起处是桐庐。”寥寥诗句把千年古寺描绘得淋漓尽致,如人其境。明签事林爱民、参政游朴等古代名人均有诗赋。清乾隆翰林院编修何西泰游寺留诗曰:“我来访胜招提境,断褐犹存帝子名。地是上方尘世隔,座闻清馨道心生。文章六代辞华尽,香火千秋感慨平。不用登临更怀古,寒流东去夕阳明”。

【栖林烟雨】:栖林寺,离福鼎市区2.5公里的鳌峰山下。《县志三山志》作棲林院,又称棲林禅院。是福鼎千年古刹之一,始建于晋天福三年(938),宋政和年间(1111-1118)重修,现已修饰一新。殿宇齐全,交通方便,环境清新,令游人留连忘返,是一个集旅游、观光、避暑于一体的小丛林。宋代状元王十朋曾游此寺,题有:“我如倦鸟欲栖林,喜见禅僧栖处深,家住梅花小溪上,一枝聊慰北归心”一诗而闻名闽浙。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古刹陆续修葺。重修大雄宝殿(重檐歇山式)、天王殿、祖师殿、观音楼、净土堂,兴建地藏殿、法堂、僧舍等,殿宇虽经重修或重建,但仍保留古刹风貌。布局典雅,工艺精湛。殿内罗汉、金刚、法相庄严。宋宣和《县仪案》碑记一方和宋宣和水井一口,尚保存完好。该寺峦嶂环抱,山川清秀。古刹列入“桐城八景”之一“栖林烟雨”。每当烟花三月,幽谷弥漫烟雨,朦朦胧胧,若隐若现,为古今文人结集题咏之处。清朝邑令岳廷元作《游棲林寺》诗:“探奇豪兴未全休,为访招提挈伴游。剧喜竹阴横翠幛,恰逢梅雨润青畴。人无南北皆真率,胸有溪山足唱酬,到此炎尘都涤尽,置身如在小瀛洲。”

朱圣强(2014-10-3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