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广东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按照党的十六大的战略部署,以及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提出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的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粤、外向带动、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加快建设
经济强省和文化大省,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努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
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上分两步走:第一步,到2010
年,全省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进入宽裕型小康社会,珠江三角洲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东西两翼进入经济发展快车道,山区发展迈上新台阶。第二步,到2020
年,全省人均GDP比2010年再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珠江三角洲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地区水平,东西两翼和山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省实现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城乡协调、体制完善、社会文明。 (一)提高产业竞争力,壮大经济实力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结构优化,逐步建成经济强省。到2020年,全省人均GDP
超7000美元,三次产业比例变为2:48:5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8%。 推进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型产业格局的形成。积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石油化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现代物流、金融、商贸、会展、旅游、信息咨询等产业的发展。
(二)促进外源型和内源型经济协调发展,增强发展后劲
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营造低成本、高质量、安全文明的投资环境,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推进与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
500强的合资合作,扩大服务业开放。优化出口结构,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提高加工贸易质量水平。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投资。利用我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机遇,拓展与东盟经贸合作。按照“前瞻、全局、务实、互利”的原则,加快推进CEPA的实施,推动服务领域合作,全面提升粤港澳合作水平。 大力发展内源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进一步放宽民营经济投资领域和经营条件,消除各种歧视与不合理规定,促进民营经济实现制度、技术、管理创新。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 (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立区域合作发展新格局
统筹区域发展,有效整合区域资源,形成功能互补、各展优势、各具特色的区域新格局,加强区域合作,缩小地区差距。发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龙头带动作用,
强化东西两翼和山区与珠江三角洲的互动互补关系,实现优势互补,推动产业转移。到2020年,珠江三角洲人均GDP约为18000美元,东西两翼和山区约为5400美元。加快建设两翼和山区连接珠江三角洲的高速公路主干道及出省大通道,推进一批港口码头、航道、城际轨道交通和与全国铁路网相衔接的铁路工程项目建设。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改善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推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统筹发展,依托特色资源,打造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壮大县域经济。
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75%左右(按第五次人口普查口径)。
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充分发挥广东作为华南地区经济中心、
中南地区对外联系门户和大西南地区出海通道的作用,加快建设出省通道和港站主枢纽,促进广东与周边省份的联动发展。 (四)深化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抓住激活市场主体、健全市场体系、
规范市场秩序这三个相互联系的关键环节,率先形成一整套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比较完善的体制和机制。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行股份制。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优化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推动国有资本向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行业和领域集中。大力支持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发展资本、产权、土地、人才、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市场。打破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加快分配制度改革,探索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有效途径。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 (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优良的发展条件
建设布局合理、运行高效安全的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客运快速化和货运物流化的智能型综合运输体系,形成快捷、高效、协调的陆海空交通网络。
构建覆盖全省主要城市的铁路快速客运网络。把白云国际机场建成亚太地区的航空枢纽。加强电源和电网建设,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和安全供水保障程度,全面建成节水型社会。到2020
年,公路密度达90公里/百平方公里,中等以上城市接入网基本实现光纤到楼、宽带接入到户,互联网普及率达85%,电话普及率(含固话和移动)超过100%
,人均装机容量约1.5
千瓦,水电、核电、气电和风电等清洁电源装机容量占全省装机容量的比重达40%。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