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4000年前,即有先民在这里刀耕渔猎、繁衍生息。商业贸易相当发达,唐宋时期曾是全国五大商埠之一、长江以北唯一的通商口岸,素有“金胶州”之美称。胶州人杰地灵,创造了世界闻名的新石器时代原始氏族社会的三里河文化,有西汉祓国旧址,明代养马城“牧马城”遗址,清代著名书画篆刻艺术家、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的左笔高手高凤翰故居旧址,以及大量的古葬墓、古庙宇和金石碑刻、书画诗文。勤劳智慧的胶州人民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具有300 多年历史的“胶州大秧歌”驰名中外,全国保留剧种胶州茂腔及民间戏曲、剪纸绘画等也都在国内外有一定的艺术影响力。胶州胶,水名,现称胶河,在胶东半岛。起源于山东省胶南,流经高密二市的王吴水库,进高密,再进入胶州,几经改道、并流后汇入大沽河,在胶州辖区注入胶州湾。汉时的胶西、胶东即据此命名,最初的治地在胶河东岸(现高密境内),后行政治所东移至胶州境内,民国时定为胶县,1987年更为胶州市。《胶县志》中并无胶州一名的本源,经过考证,盖渊于此。夏、商为莱夷之域,周初,东有莒、西有介,莒南迁后为计。《胶州志、大事记》载:“周武王十三年(己卯)都于计”(计,即计斤,在今胶州南关城子村)。秦,置黔陬县。公元529年(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始置胶州,"领东武、高密、平昌三郡,治东武陵,以胶州名始此"(《学古编》),此时治所在今诸城市。隋,立胶西县。唐,设板桥镇。宋,复立胶西县。至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置胶州于胶西县,领胶西、高密、即墨,即现在的胶州市。至明清,均称胶州。民国二年(1913年)改胶州为胶县,1987年2月12日国务院(1987)26号文件“撤销胶县,设立胶州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