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简介
信宜教育城是信宜市委、市政府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重点工程,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占地面积1500多亩,建有信宜中学、教育城初中、教育城小学、教育城幼儿园、青少年宫,全部按花园式现代化学校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现可容纳学位17000个,有学生1.8万人。二期将建职业技术教育园区和教师村。
信宜教育城建设工程量大,建设标准高、速度快。2002年5月开始动工兴建校舍。仅一年多时间,首期工程就大部分完成,于2003年秋季全面招生。其中,占地600亩、办学规模120个班的信宜中学仅用10个月时间就建成投入使用(2007年6月,信宜中学已正式确认为全国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占地250亩、办学规模90班的教育城初中,占地230亩、办学规模90班的教育城小学,占地80亩、办学规模45个班的教育城幼儿园分别仅用6个月时间就建成投入使用。教育城所有大小工程全部实行公开招标(其中推土工程还采用价低者得的办法)、全程廉政监管,有效地节约了资金,按常规匡算要4亿多资金而实际仅用2.3亿元资金,成为公正廉明的“阳光工程”、“廉洁工程”,成为少花钱多办事、价低质优、勤俭建校、艰苦创业的典范,受到省纪委、省监察厅的高度评价和人民群众赞扬,有关经验在全省廉政建设会议上推介。
信宜教育城
2 办学规模
信宜教育城以规模化、园林化、优质化、现代化特色名校定位。选址、规划、布局、设计、建设都独具匠心,颇具特色,力求达到科学性、艺术性、自然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各校按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科学布局,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安装千兆校园网,每个教室安装电教平台,配备一流师资队伍,实行严格、规范、科学的管理,致力打造成环境优美、设施先进、功能完善、师资优良、管理科学、质量一流、特色鲜明的现代化优质名校,成为信宜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重要教育基地。
信宜教育城已成为全市教育教学和教科研的重要示范基地,对辐射带动全市教育全面上水平、整体上台阶发挥着重要作用,带动了信宜教育大发展。
3 办学成绩
信宜教育城,已成为全国基础教育的优质教育品牌之一,不但进一步满足了我市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推动了信宜教育跨越式发展,而且名声远播,对省内外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几年来,来自本省以及湖南、广西、海南、福建、甘肃、四川、山东、重庆等地教育考察团过200多团累计数十万人次前来参观。还有不少旅游团不计其数游客慕名参观(教育城已成为当地有名的旅游景点)。中央、省、市等各级各部门有关领导曾亲临教育城视察并给予高度评价。教育部领导称赞信宜教育城创造了中国教育的奇迹。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称赞“信宜教育城是一大亮点、一大创举、一大奇迹、一大德政”。
4 十周年校庆
再次搬迁:打造现代教育航母
近50年来,信宜中学校址一直在市区教育路,校园占地98亩,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原有校园和设施已难以适应现代教育和办大教育的需要。2001年秋,信宜市委、市政府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提出要把信中办大办强,打造现代教育航母,决定重新征地搬迁信宜中学,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信宜中学,支持信宜中学创建全国示范高中。
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征地、拆迁、搬土、基建、通水、通电……涉及方方面面。信宜市委、市府对此高度重视,成立了"新信中建设领导小组",协调国土、城建、水电、财政等有关部门支持工程建设,并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减免有关规费。尤其是市委、市府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信宜市人大、政协积极发挥与社会各界联系密切的优势,多方牵线搭桥,引荐社会各界和海外同胞捐资。
黄土贫瘠,黄土深厚!拳拳赤子心,悠悠兴学情!刘军、胡润生、曹平昌、肖明、李德锋、甘尚武、张达珊、何世嵩、张权才、李永汉、张帆、温昭文、黄中青……,一批批商界巨子、信中校友,向新校园建设伸出了热情双手,万千手、万千心,凝成了一幢幢新校舍。
一个全新的信宜中学的落成,是信宜市各级领导、各部门、各单位、师生、校友、港澳台同胞以及热心人士等多方面关心和支持的结晶。信中是信宜市目前唯一投入超过亿元的学校,占地面积约600亩,建筑面积 12800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分别是旧校址的6倍和3倍;每个教室配置了多媒体教学平台;尤其是雄伟壮观的教学楼,楼高五层,全长338米,建筑面积 3万多平方米,有教室110个,单体建筑楼长和建筑面积堪称目前全国基础教育学校之最。
这是与现代教育相匹配、有胆识的办学选择,是以学校现代化带动地区教育现代化的现实行动,是造福子孙后代的长远之计。
公元2003年4月20日,风和日丽。这天是学校乔迁的日子。笔者作为这个历史时刻的见证人,非常理解信中人的心情。离开旧家园,大家的心情是矛盾的、留恋的。1955-2003,整整48年里,多少信中人在此度过激情燃烧的岁月,这里有无数信中人生命中最深的印记和最珍爱的储藏。为了学校的发展,当时信宜中学4000多名师生,依依不舍地离开这块留下了一代代信中人苦与乐、哭与笑、泪与歌的土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