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亲即新郎和接亲之人去女家迎接新娘,俗称“接亲”,传统婚俗“六礼”中称“亲迎”。古时迎亲在黄昏进行,“婚”字由此形声而成。新郎到女家时,女家的人出门相迎。新郎进门后献上礼品,礼貌地接新娘上车,迎往家中。后世迎亲礼仪逐渐复杂,迎亲队伍十分壮观,大多模仿帝王仪仗,有金爪、斧钺,“开道”、“回避”木牌,乐队、挑夫等。新郎戴官帽,新娘凤冠霞帔。因婚姻为人生大事,虽仪式逾礼,但官府也不加干涉。汉代,新娘大都坐轩车或轺车,唐代改为障宪车,宋代以后开始流行花轿。
清代和民国时期,男女双方均于婚礼前一天晚上宴请宾客,有的地方称“请支客”。男家迎亲队伍于晚饭前到女家,女家鸣炮相迎。当晚,新娘哭嫁,有的地方在此之前就开始哭嫁。如果不哭,新娘会被认为无家教,一心想嫁人。还有请亲友和别家姑娘陪哭、代哭的。哭嫁有一定的格式,俗称“哭嫁歌”,“坐堂歌”,新娘多于事前找人教会。第二天早饭,女家“正请”,大宴宾客(中午设宴“送支客”)。宴后,新娘参拜祖宗神位,拜辞父母。然后,戴凤冠霞帔,红绸盖顶,由亲兄弟背上花轿或搀扶上轿。一些地方还在新娘侄辈中选一父母双全的童子同坐花轿,俗称“压轿”、“坠轿”。新郎则多由女家请滑竿随花轿送回。送亲人数多根据接亲人数对等而定。迎(送)亲队伍返回时,一般是媒人在前,花轿居中,嫁妆在后,最后为送亲、迎亲者。嫁妆在路上要尽量全部亮出,以示体面、排场。路上行人,车马见花轿都要主动让路,官轿迎面相遇,也得让路。新娘中途不能下轿,有的地方花轿在中途不能落地,由轿夫轮换抬行。花轿到男家时,鞭炮、鼓乐齐鸣,男方姑、婶开轿门,扶新娘下轿至堂屋拜堂成亲。
解放后,迎亲逐渐不用花轿,礼仪也不断简化,迎(送)亲人员和新郎、新娘均步行往返。1985年后,城镇一些人办婚事,开始借(租)用单位小汽车接亲,一般是新郎、新娘同乘一辆汽车、接(送)亲人员分乘若干辆汽车。到男家后车即开走。1995年后,随着出租汽车的发展,城镇和近郊办婚事者,多雇请出租汽车接亲;农村接亲礼仪也逐渐讲究起来,个别地方又开始用花轿接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