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阁老
杜立德(1611-1691年),字纯一,别号敬修,宝坻梁城人。阁老是明时对入阁办事的大学士的称呼。杜立德在朝为官几十年,被人称为阁老,康熙皇帝称赞杜立德“秉性厚重,行事正大,直言敷奏,不肯苟随同列,可谓贤臣!”曾主持编写《太宗实录》,并于康熙年间主持修编《宝坻县志》。围绕杜阁老,民间流传有众多历史故事。
父亲是个“小做活儿”
明朝时,有一个风水先生为宝坻一家财主踩了块坟地,并且说:“这块地好,把鸡蛋埋下去一宿能孵出小鸡来;把柳枝插下去,一宿就能发芽。”接着他当场埋下鸡蛋,插下柳枝。为了验证先生的话,财主就派一个小做活儿的给看着这块地。天黑下来了,小做活儿的心想:我爸爸已经七十多了,死后要是埋在这儿多好哇!这时,正好他爸爸给他送饭来了,他就用手从地里刨了个鸡蛋,让他爸爸拿回家煮熟,再送回来埋到地里。这样的话,鸡蛋肯定是孵不出小鸡来了,可那插在主穴边上的一圈儿柳枝却真的发了芽。小做活儿的一不做二不休,把那些新芽用手撸下来埋到土里。天亮了,财主来到地里一看,大骂风水先生胡说八道,并请人另选了一块坟地。
这个小做活儿的叫杜守礼,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杜阁老的父亲。
母亲本是富家女
这一天,一个外地姑娘来到宝坻城里,从行动举止上看,怎么看也是个大家闺秀。可是她既不像投亲的,又不像靠友的,满面愁容,唉声叹气。城里一位好心的大嫂把她领到家里,让她喝了点汤,吃了点饭。经反复询问,姑娘终于吐露了实情:她是让家里捻出来的,因为她还没出嫁,肚子里却有了孩子。
大嫂说:“这样吧,城里正好有个小做活儿的,姓杜,叫杜守礼,家里穷得丁当响,娶不起媳妇,你要是不嫌,就跟他凑一家子人算啦!”
姑娘长叹一声:“就怕人家不要哇!”
大嫂跟杜守礼一说,杜守礼乐得屁颠屁颠的,收拾了一下破房,择了个好日子,就把媳妇接了过去。
肚里已能显神功
不久,杜守礼的父亲死了。他跪在东家面前说:“东家,我爸爸死了,求您赏个地阶埋。”东家说:“南边子那块地啥也不长,尽是江石猴子,就埋在那儿算了。”杜守礼一听“南边子”这三个字可乐坏了——那块能让鸡蛋敷小鸡、让柳枝发芽的地不就在南边子吗?
父亲下葬后,杜守礼在坟旁守孝。第一天夜里,迷迷糊糊中他看到一帮仙人吹吹打打路过这里,为首的一个穿红袍的神仙生气地说:“这是谁的骨殖?”只见他一甩袖子,坟中的尸体立刻被扔出了一里地开外。第二天杜守礼把父亲重新下葬,晚上那些神仙又路过这里,那个穿红袍的又是生气地一甩袖子,尸体又被扔了出来。第三天,杜守礼把媳妇叫来一起给父亲下葬,媳妇一边埋土,一边用手把土拍实。晚上那拨仙人再来的时候,就有一个小童子对那穿红袍的说:“坟上有阁老母亲的手印,咱们绕着走吧。”
就这样,一个小做活儿的把自己的父亲葬在了一块风水宝地里。
不久,小做活儿的媳妇生了一个大胖小子,这就是后来的杜阁老。还有人说,阁老的名字叫杜立德,其实就是“肚里得”呀!
过目成诵灯显灵
杜阁老小的时候,由于家里缺吃少烧儿,经常要去拾柴禾。但他非常喜欢读书,每次路过私塾,都要蹲在墙根下听一会儿。有一次,先生发现了他,就问:“你想念书么?”立德说:“想。”先生又问:“那为什么不到屋里来念呢?”立德不好意思地说:“家里没钱,想也是白想啊!”接着他又指了指破柴筐说:“我家经常缺烧儿,我每天都要拾一筐柴禾。”先生问:“你在墙根下听到了什么呀?”立德一听这话,可来了精神头,什么“仁远忽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啦,什么“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啦,从头至尾,一五一十地把自己听到的书都背了一遍。先生一听,非常高兴,把杜立德让到屋里,说:“你虽然会背,但你不认识字,我送你一个本子,你刚才背的那些文章都在上面,我这就教你念几遍。”立德一边跟着先生念,一边把字的形状默记在心。两遍过后,先生还想再念,立德说:“先生,我全记住念啥了,您随便瘪(宝坻方言,故意为难地检查)吧!”先生随便指了几个字,立德全念对了。先生心想,这人是个奇才,就说:“从今往后,你不用再去拾柴禾了,留在我这儿念书吧!我不但不收你的学费,还送给你买柴禾的钱。”就这样,杜立德进了私塾。他过目成诵,什么书只要看过一遍,就永远不忘。先生把他当作掌上明珠,眼儿瞅心爱,每天都连接带送,恐怕有闪失。有时天气不好,还让他住在自己家里。接送杜立德时,先生发现,他的双肩好像一边亮着一盏灯,老远就能看到,越发觉得这孩子是个奇人。一天,先生发现小立德肩上只剩下一盏灯了,就急切地问:“你做了什么不好的事了吧?”立德想来想去,说道:“也没做什么坏事,只是帮老王家写了份休书。”先生说:“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破一桩婚,写休书是不仁义的事,你得把休书要回来。”立德问:“人家当时就拿走了,怎么要呢?”先生说:“你就说有个地方写错了字,要改一改。”杜立德按先生的主意,要回了休书,又劝解老王家打消了休妻的念头。第二天,先生看到立德的肩上又是两盏灯了。
城隍也得让三分
城隍是守护城池的神,每年的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初一都要在城里巡视。唐代以来,各郡县普遍有祭祀城隍的习俗。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时,朝廷正式规定各府州要祭祀城隍神。一般来说,一个县只有一座城隍庙,而宝坻却有两座。这是为什么呢?
传说,杜阁老小时候既聪明又顽皮,经常到西城门附近的城隍庙去玩。有一次,他指着城隍随口说道:“城隍,城隍,你去辽阳!”城隍一听,虽然不愿意,还是动身去了东北。临走时托梦给阁老的先生说:“我是被你的弟子撵走的!”
第二天,先生拿着戒尺逐个拷问弟子:“是你把城隍爷撵走的吗?”当问到杜立德时,他说:“先生,是我撵走的。我再把他请回来吧。”于是他对着东北方向说:“辽阳辽阳你别住,回到原处,回到原处!”
城隍听后,一边往回赶一边想:回宝坻是可以,但县城是不能呆了。杜阁老就住在县城,说不定他什么时候不高兴,又得把我撵走。就这样,城隍又在县城东南方向的潘庄安了家。从此,宝坻就有了两座城隍庙。当然啦,由于行政区域的变革,潘庄如今属宁河县管辖了。
我的能力秀主页 http://wm23.cn/yanglan930616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