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清明节风俗

家乡区县: 汕头市金平区

时间不止,匆匆又是一年。扫墓路上,春意盎然,四野明净。点一炷香,燃一沓纸钱,这是清明节祭奠逝者的传统方式。清明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4月5日前后。潮汕人过清明节,和全国各地的风俗活动有所异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一、上坟“挂纸”
“挂纸”,也即扫墓,祭祀先人。这是潮汕地区一项很普遍的民俗活动。
清明节祭祀先人,源于古代寒食节。按历法计算,寒食应在清明节前两日,第三日才是清明。晋朝陆[岁羽]的《邺中记》上讲了这么一个故事:重耳流亡国外十余年,得介之推辅佐,才得以回国掌权。介之推回国后不愿当官,隐于山中。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宁愿抱木而死也不愿出来。重耳哀之,便在介之推死难之日(3月5日)禁烟寒食以纪念他。后来,人们纪念自己的祖先也在这一天进行。其实,寒食是上古遗风,原与介之推没有关系。早在《周礼。司[火亘]氏》便有“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之制度。《吕氏春秋。仲春纪》也说:“是日也……无焚山林。”
潮汕人将扫墓称为“挂纸”。扫墓者到了坟地,把坟上的杂草除尽,坟堆上土少的地方再用土填起,然后把水果三牲饼食排列好,把小酒杯添满,再上香致意,接着用五彩纸条遍插坟头。潮人这一种习俗,与中原古俗大致相同。白居易《寒食野望》诗云:“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因为纸钱没烧成灰,才有“风吹旷野纸钱飞”的景象。北宋欧修在《五代史。周本纪论》中说:“寒食野祭而焚纸钱,居丧改元而用乐,则礼乐政刑,几何不坏矣?”可见扫墓而焚纸钱是不合乎当时的礼制的。扫墓不焚纸钱之风则有可能源于寒食禁烟的古俗。
二、踏青春游
清明时节,春风轻拂,暖意袭人,民间自古以来便有踏青春游之俗。
《澄海县志》载:三月三日郊游,称为踏青。踏青游玩原也是古俗,后来人们将这一活动挪在清明日。清明时节,阳光明媚,草木盎然,春燕剪柳。人们经过一个严寒的冬天后,纷纷抖落寒意,走出家门踏青赏春。宋代欧阳修的《阮郎归。踏青》写道:“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现在,潮汕人往往把扫墓和踏青结合起来。扫墓时带上一些饮料,俟扫墓完毕,找一处干净平坦的地方,就着祭品和饮料,席地而食,别有一番野趣。
三、蒸朴籽粿
朴籽粿为潮人清明扫墓普遍要蒸制的粿品。它是用一种叫朴籽树(又叫朴丁树,属榆科)的嫩叶,和米舂粉,发酵配糖,装入桃形陶制粿印或小碗蒸熟后吃的粿品,也叫碗酵桃。粿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有清风去淤,清脾健胃之作用。据说,先人每逢饥荒年,便采朴籽树叶充饥度荒。为不忘过去,后人相沿便成此俗。

叶剑龙(2014-11-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