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与跌落的历史话剧——平度历史(四)

家乡区县: 青岛平度市

     天灾人祸绵延不断,社会生产力遭受极大破坏,平度发展元气大伤。无论从生产力构成因素,还是从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来看,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主体。长期遭受战乱、灾害之苦的平度百姓顾命尚且不能,又怎能有精力去发展生产呢。
     先前最富庶的地方,也是战争争夺最激烈的地方。平度地区也不是代代尽享安宁的。也出现了不少战乱,导致平度经济受到极大的损害。

     除了人祸外,天灾也是阻碍平度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依照当时的科技条件,人们对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当薄弱,而一旦天灾降临,对平度社会各方面的打击是巨大的。
     实际上,论平度的自然条件,自从隋唐的胶水县基本划定了以后的县级辖境,就算不上是优越的了。因为除了垦殖历史已久的胶东、即墨、卢乡故城周围等局部地区较为肥沃,大部分土地瘠薄,山地易旱、洼地易涝。尤其是占耕地半数的平度西南部,大雨大涝,小雨小涝,无雨则旱,产量很低。当时有一首民谣是这样唱的:“平度州,十年九不收,下场饱犁雨,吃顿蛤蟆肉”。再加上经过“康乾盛世”的休养生息,人口爆炸性地增长。再加上清朝愚昧无知的闭关锁国政策,迟滞了平度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虽然在唐宋明时期,平度的发展微露曙光,齐国之风重新抬头,然未能持久,平度再落沟壑。

      然而,不管是盛唐、强宋,还是大明,平度的振兴都未能持久,而是随着朝代的更替,政策的改变,天灾人祸的发生,周而复始地又落后了。

 

林文倩(2014-11-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