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鹏(1857——1942),字友凤,号卧虎山人,别号梦醒子,晚年又号遁世翁,山西太原县(现为太原市晋源区)赤桥村人。刘大鹏幼年从师受业,23岁毕业于太原县桐封书院,翌年入省城崇修书院学习,为书院山长杨深秀赏识,学识大进,清光绪二十年(1894)中甲午科举人。二十一年、二十四年、二十八年,曾三次进京会试均未中。以怀才不遇,隐居家乡。其间,他曾在山西太谷县南席村票号商人武佑卿家塾中任塾师近20年。1914年回到家乡大原县,任县立小学校长,兼营小煤窑,并种有少量土地。他一生基本上生活在晋中农村,对下层社会生活有较多的接触;在地方上办过不少好事,曾募捐集资修葺晋祠殿宇以及附近道路,兴办过晋水水利,在地方上有相当的名望。光绪三十四年,山西省咨议局成立时,任省咨议局议员,民国建立以后担任过县议会的议长、县教育会副会长、县清查财政公所经理和公款局经理等职务。他长期寓居乡村,对农民疾苦体察颇深,亲怀“康济斯民之愿”,常以不得行其志为恨。对官吏贪暴与政治腐败,多有谴责。清光绪三年(1877),太原县境遭受旱灾,晋祠边山一带饿死者十之八九。他在记述此事时,愤然写道;“丁丑灾荒酷虐特甚,而晋省赈务亦至太极渥,可穷乡僻壤之饥民,得实惠者百不获一耳。盖由州县官绅奉行不善,或亲现衰鸿,赈恤延缓;或侵吞赈款,饱其私囊……”,表示了对-污吏的愤慨。1934年因目睹阎锡山政权搜刮民财,横征暴敛。曾-南京中央0,为民-,指斥山西当局“捐涉于苛,大伤治国之本,税成为杂,必失民众之心”,促使南京0转饬山西省署,豁免苛捐杂税,-署名“鲍伯坪”,意为抱不平。此讯传出,晋民称快。晋祠一区,在太原县治西南十里悬瓮山麓,水绕山环,境极名胜,甲于三晋名胜之首。但向无专志以志其盛,刘大鹏有鉴于此,踏遍晋祠一带山川寺院,寻幽访古,钞碑录碣,又博览古典书籍文献资料,采集故老传闻,于光绪二十八年编著《晋祠志》。五易寒暑,光绪三十二年成书(该书已由慕湘点校,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42卷,有祠宇、亭榭、山水、古迹、宸翰、祭赛、金石、乡校、流寓、人物、河例公案、文艺、植物、故事、杂编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该书汇集历代有关晋祠的文献记载与民间故老传闻,详细描绘了当时晋祠风物。其河例公案则如实记载了晋水流域历代的水利纷争及统治者欺压、剥削农民的史实。
唐彦谦介绍:
字茂业,号鹿门先生,并州晋阳(今太原)人。咸通(八六o至八七三),咸通二年(八六一)进士。十余年不第。中和中王重荣辟为从事,官至兴元(今陕西汉中)节度副使、阆州(今四川阆中)、壁州(今四川通江)刺史。博学多艺,文词壮丽,至於书、画、音乐、博饮之技,无不出於辈流。擅长五言古诗,师法李商隐,然风格颇清浅显豁。中和四年(八八四)归仁泽撰唐王重荣德政碑,为其所书。有《鹿门集》三卷传世。唐彦谦,字茂业,并州人。咸通时,举进士十馀年不第。乾符末,携家避地汉南。中和中,王重荣镇河中,辟为从事。光启末,贬汉中掾曹。杨守亮镇兴元,署为判官,累官至副使,阆、壁、绛三州刺史。彦谦博学多艺,文词壮丽,至于书画音乐,无不出于辈流,号鹿门先生。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