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味贵州——碗耳糕

家乡区县: 贵阳市云岩区

说起美食,无论是酒店大盘子里装着一点点看起来“高高在上”的名菜还是街边小巷随处可见的小吃。那些味道都深刻的映在人们的心里。

上次说到街边小吃丝娃娃的“逆袭”。这次来介绍同为街边小吃的碗耳糕。老规矩,先上图,勾引一下各位看客的食欲。

碗耳糕又名“娃儿糕”。不要问小编为什么都是“娃”。我也不知道啊o(╯□╰)o。小编觉得这个估计是因为本地方言谐音出来的。当然也有这样一说:碗耳糕因其松软甜糯,尤其受到断奶的幼儿喜欢和适宜食用所以又名娃儿糕。咳咳~言归正传。碗耳糕可算是历史悠久了。据资料所说,贵阳碗耳糕约出现在清代,兴盛于80年代,当时贵阳经营户较多,以南京街(今中华北路)83号店的最驰名,群众美称之为“南京街的碗耳糕”,还因此流行过一句“南京街的碗耳糕——蒸大了”的歇后语。

碗耳糕由上图可见,有金黄和白色两种。因用碗耳糖制作得名。碗耳糕的制作过程很简单但是却又复杂。为什么这么说呢?制作碗耳糕首先要选用优质大米淘洗干净后,浸泡4-6小时,换水磨成米浆。2.将部分米浆在净锅内加热成熟芡,离火倒入剩余米浆混和均匀,熟芡无结块时,慢慢发酵至表面起大泡后,根据醒发程度施碱中和,再与经溶解、过滤、去杂质的红白糖拌合均匀,注入蒸笼模型中,以大气蒸七、八分钟即熟。过程看起来简单,但是其中,加熟芡时,要搅和均匀至无结块。这样才能使成品弹性好,有绵韧劲,不腻口。其次红白糖沙泥重,需经用清水溶解、过滤、去杂质处理,以免影响风味。掌握好气温与发酵的关系也相当重要。夏天发酵时间短,冬天可适当加温搅和。发酵结束后,施适量碱中和,除去发酵酸味,突出白糖的甜味和大米的清香味。其中的复杂和辛苦可想而知。

正如上文所说,碗耳糕呈金黄色或白色,有弹性、个大、绵、香、甜、略带甜酒的发酵味,非常可口。因其松软甜糯非常适合小孩和老人食用。由于它的价格亲民,成为了贵阳大众化的名小吃。1984年被评为中国风味化的名小吃。

丶琉璃月下的花舞(2014-11-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