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邻阳山县城的贤令山,是当地市民业余爬山休闲的好去处。十二年来,只要不刮风下雨,山间就会传来叮叮当当的铁器敲击声,声音来自铁锹、铁锤、凿子,挥动这些工具的就是年逾七旬的退休老教师李永华。
“看到哪里有陡坡,我就把它挖几级梯坎,并搬来平整的石块铺上防滑;看见哪里坑坑洼洼,我就用锄头将它刨平;看到哪里有妨碍路人行走的石头,我就把它撬开挪走。”李永华告诉记者这些事情的时候,轻描淡写得就像是讲述着别人的故事。
上山修路已成为一种习惯
谈起十二年的修路经历,李永华毫不掩饰自己的“私心”。原来,李永华是阳山二中的老师,早在1999年8月的时候,他就患了喉癌,做了手术之后连讲话都发不出声音。“医生告诉我,回去之后什么也不要想,注意锻炼身体,不要一天到晚呆在家里。”李永华告诉记者,当时为了锻炼身体,他就经常到贤令山爬山,但身体虚弱的他往往上不到半山,脚就发软了。
考虑到自己身体的原因,加上年龄也接近六十岁了,2001年李永华决定申请退休。从那时开始,他就开始天天爬贤令山。“那时山上还没什么路,上山并不是那么容易,下雨天还会有爬山的人滑倒受伤。”李永华看在眼里,第二天就默默地拿来一把锄头、一把镰刀,开始上山修路。
从此,无论春夏秋冬,上山的人总能看到这位老人辛勤劳动的身影。没有铺路的材料,他就到附近撬凿些石头,大石块搬不动,就慢慢挪过来。放在山上的铁锹锄头被偷了,他又重新买过。有时候需要用到水泥、沙、瓷片等材料,他就掏出退休金购买,并从山下一点一点背上山。李永华指着镰刀、锄头和铁镐说,这是他上山必备的“三件套”。十二年下来,光这些工具就用坏了不少。
其实,从李永华家到贤令山并不近,每天早上六点半他就出门,走一个小时左右才到达山上。中午回家吃饭后休息一下,到下午三点钟又上山,暮色降临时分才回家。“已经习惯了,只要不刮风下雨,我都来,不然在家闲得慌。”李永华表示,自从修路以来,除了去医院做过一次病情复查之外,他再也没有去过医院,连感冒都远离他了。更为可喜的是,喉咙原来发不出声音,后来也渐渐地能讲话了,而且发音越来越清晰。
锻炼的市民主动加入修路行列
上山锻炼的市民,凡是亲眼得见或听到人们介绍的,无不为李永华的毅力所感动。于是,有的人干脆接过他手中的工具,主动参加义务修路。从车站退休的黄伯、已经80岁的鲁伯……,都因为感动并主动帮忙,加入到义务修山路的行列中。
“有些人说,李老师,我没有时间跟你一起修路,但我很感动你的精神,给几十块钱你买工具材料吧。”但李永华从来不收。他说,修路用不了多少钱,自己也有退休金。
从2005年开始,他们开始修整“摩崖石刻”至“蘑菇亭”长约一公里的山路。老人们原本素不相识,但共同的目标把他们聚集到一起,还因地制宜在路旁平整出一些地方,建起了石凳、花槽,种上了桂花、杜鹃花、鸡冠花、鸡蛋花等花草树木。现在,他们这个工程已经基本完工,杜鹃花已经开得很灿烂,把山间装点得俨然一个“空中花园”。
记者采访的时候,不时有三三两两的游客经过,都亲切地叫他一声“李老师”。他们说,“真不容易,现在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我每天都见他在这修路,太累了”。而李老师只是乐呵呵一笑,说:“这没啥,我就是为了锻炼身体。”
修这条山路,的确也离不开大家的热心帮助。每次,李老师要搬瓷片、水泥、沙等上山,那些上山锻炼市民也会顺带帮忙提一些上去。众人拾柴火焰高,减轻了李老师不少的负担,也鼓舞了他修路的意志。他觉得“做这件事值得”。就这样,修平一段路,就铺一段路,一块一块、一步一步,路就不断在脚下延伸。
“打算这样修路、植树到什么时候?”记者问。“只要我还能上山,我就会继续干!”李永华回答得很坚定。在他心里,早已经有计划,修好一条路,还会再修一条路;种活一棵树,还会再种活一棵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