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山县是广东省革命根据地之一。近年来,阳山县委、县政府将加快革命老区建设作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通过扶持发展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加大政策倾斜、争取上级支持等一系列措施,着力解决老区群众“行路难、饮水难、住房难、读书难、看病难”问题,使老区经济发展、公共事业建设、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1年,阳山县老区农民群众年人均纯收入已超过6000元。
增强脱贫致富能力 引导老区群众发展特色农业
阳山县现有革命老区乡镇2个(黄坌镇、小江镇),老区行政村33个、老区自然村416个,老区总人口9.1万人,分布在黄坌、小江、秤架、黎埠、阳城、江英等6个乡镇。
阳山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简称“老促会”)积极发挥“参谋”、“桥梁”、“助手”的作用,经常组织开展深入老区乡村走访调研活动,通过多种渠道,全面了解掌握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突出问题,及时准确、实事求是地作好“下情上达”,为各级党委、政府加强老区建设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阳山自然资源丰富,发展特色农业项目大有可为。”阳山县老促会会长唐国英告诉记者,阳山县委、县政府近年来利用老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引导老区群众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大力培育和发展反季节蔬菜、淮山、优质水果、阳山鸡、蚕桑等现代特色农业,不断提高老区群众收入水平。
目前,黎埠镇、江英镇已成功打造了反季节蔬菜这一品牌,产品畅销珠三角及港澳地区;黄坌镇、小江镇、秤架瑶族乡成为油茶、高山茶叶种植基地。
与此同时,阳山县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实施“一乡一品”生产,老区乡镇共培育了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黎埠镇的1600亩出口蔬菜基地-粤普菜场以“公司 基地 农户”的方式带动老区群众发展产业化经营,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解决当地600多名农民就业,带动1000多户种植蔬菜近万亩。2011年,阳山县老区农民群众年人均纯收入已超过6000元。
改善发展条件 老区行政村道全部实现硬底化
阳山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老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投入,着力解决老区群众“行路难”、“饮水难”、“住房难”等问题,老区乡镇贫困落后的面貌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致富先修路。阳山县近年来先后投入5460多万元改造农村沙土路,全县33个老区行政村全部实现通村公路硬底化,总里程达308公里。2010年,阳山县老促会联同县委统战部、工商联、交通局、扶贫办等部门开展“百家民企进老区扶百村感恩行动”,至今全县民营企业家捐资12.1万元,同时争取省老促会支持5万元共17.1万元。2011年,该县利用筹集资金为黄坌老区松木村水毁的松木桥,在原址新建了长36米、宽2.4米,可承载8吨重的钢筋水泥桥,及时解决了松木、大平2个行政村群众的出行难问题。
积极实施“户户通电”工程,基本解决全县老区无电自然村通电难题,广播电视电话实现村村通,乡镇实现通宽带网络。
加大政策倾斜 优先发展文教卫事业
在革命战争年代,阳山老区人民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喝水不忘挖井人,乘凉尤忆栽树者。”在当今和平年代,阳山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老区建设工作,不断加大政策倾斜力度,优先发展老区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
文化教育方面,先后投入2100多万元改善老区学校办学条件,改造老区小学33间,全面消除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每年安排老区贫困家庭子女免费就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并给予生活补助,全部推荐就业。县老促会组织集资建立冯光烈士老区奖教奖学助学基金会,每年会同教育部门对老区中、小学的优秀教师和学生进行奖励,近年来共奖励优秀教师40人次、学生213人次,奖金达11万元。县老促会还通过市老促会争取市人民政府资金支持,资助革命烈士后裔读书困难学生65人次。
医疗卫生方面,争取省级资金400万元、县级投入225万元共625万元对6个老区乡镇卫生院进行改造,新建业务用房面积5000平方米,配备先进设备一批,大大改变了老区乡镇卫生院的落后面貌。同时,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老区乡镇“新农合”覆盖率达98.8%,老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此外,阳山县在省规定基本标准的基础上将全县烈军属、残疾军人、复员军人、五老人员的各类优待抚恤补助标准提高20%,三年为351名老区重点优抚对象发放补助550多万元;投入820万元将1403户3451名老区绝对贫困人口优先纳入低保范围,低保率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作为全省革命根据地之一,阳山县非常重视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大力宣传“老区精神”,让广大干部群众更好地了解老区、热爱老区、建设老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