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奉国寺,位于塞北佛乡、神奇义县古城东街,始建于辽开泰九年(公元1020年),是世称释迦牟尼转世的辽朝圣宗皇帝耶律隆绪在母亲萧太后(萧绰)的“家族封地”所建的皇家寺院。初名咸熙寺(因供奉七尊大佛,又称大佛寺或七佛寺),金代改称大奉国寺,是国内现存辽代三大寺院之一,其标志性古建筑——大雄殿是古代遗存最大的佛殿,堪称为世界之最,殿内有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泥塑彩色佛像群。
奉国寺位于义县城内东街,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初名咸熙寺,又称大佛寺或七佛寺,金代改称奉国寺。寺内主要建筑为大雄殿,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大的单层木结构建筑。殿筑于高3米的台基之上,为五脊单檐庑殿式,面阔九间,长48.2米,进深五间,宽25.13米,高达21米,建筑面积1829平方米。殿前开三门,殿内76尊座佛为辽代所塑。左起依次为迦叶佛、拘留孙佛、尸弃佛、毗婆尸佛、毗舍浮佛、拘那舍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皆端坐于须弥座上,通高9米以上。正中的毗婆尸佛合座高达9.5米。每佛前左右各有一协侍相对而立,高2.5米。大殿梁架和斗拱上有辽代彩画,四壁有元代壁画,历经近千年,而彩绘至今清晰可见。寺内还有金、元、明、清重修奉国寺碑十余甬。山门、牌楼、无量殿等均为清代所建。奉国寺始建时建筑规模宏大,金明昌三年(1192)、元大德七年(1303)碑刻记载:“宝殿穹临,高堂双峙,隆楼杰阁,金碧辉焕,潭潭大厦,楹以千计。非独甲于东营,视佗郡亦为甲。宝殿崔嵬,俨居七佛,法堂宏敞,可纳千僧。飞楼曜日以高撑,危阁倚云而对峙。旁架长廊二百间,中塑一百贰拾贤圣。可谓天东胜事之甲。”
历经千载,中国古代著名的佛教寺院原始建筑无一不遭破坏毁灭,唯独供奉列尊佛祖的奉国寺不可思议地退却了 五次历史上的劫难,而雄姿依然。一劫——金灭辽战争。二劫——元灭金战争。元大德七年(1303)碑刻记载:“……兵起,辽金遗刹,一炬列殆尽,独奉国寺孑然而在,抑神明有以维持耶,人力有所保佑耶……”三劫——元代大地震。元至正二十七年(1290年),武平(今宁城)发生强烈地震,地震波及奉国寺,周边房屋均坍塌,而奉国寺殿宇仍巍然屹立。四劫——辽沈战役义县攻坚战。1948年10月1日,奉国寺大雄殿殿顶被一枚炸弹击穿,炮弹落在佛祖释迦牟尼佛双手之中,有惊无险的是炮弹没能爆炸,只是损伤了佛像右手(1950年原辽西省拨专款派文物专家刘谦对其修复)。
大雄宝殿内辽代所塑六尊大佛像,东西排列,正中为毗婆尸佛,合座高9.5米。其东依次为尸弃佛、拘留孙佛、迦叶佛。其西依次为毗舍婆佛、拘那含佛、释迦牟尼佛。毗婆尸佛两侧大佛,高呈递减之势,但最低者仍合座在8米以上。七尊大佛皆法相庄严,仪态慈样,令人肃然起敬,七尊大佛前各有胁侍塑像一对,高2.5米,有的斜视,有的平视,有的仰视,有的俯视,神态各异。七尊大佛前的东西两端,还各有彩塑天王一尊,高3,5米,威武雄壮,刚强勇猛,令人望而生畏。宝殿后门内,有倒坐观音像一尊,为明代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重塑;慈眉善目,端庄安详。
大雄宝殿的内墙上全是壁画。东、西墙上各绘有五尊3.5米高的佛像,北墙上绘有八菩萨像,南墙上绘有十八罗汉像,东南、西南墙角上各绘有千眼千手佛像。这些壁画,不仅色彩绚丽,而且技法精湛,令人赞叹不已。
大雄宝殿内的两侧、竖有金、元、明、清四代石碑计11块,镌刻着奉国寺的兴衰演变和重修概况,块块都是珍贵文物。奉国寺是研究辽代文化的宝库,也是游人观光的胜地,经过1981年的大修,焕然一新,海内外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成为辽东最负盛名的古刹。由京沈铁路锦州站下火车,再转乘火车或汽车去义县,仅需1小时左右即可到达。奉国寺附近的万佛堂石窟,颇有观赏价值,可作为奉国寺的辅游节目。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