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西府秦腔,诞生于周至,周山至水的沃土滋养着秦腔这棵大树茁壮成长。勤劳富裕的周至人和秦腔结下了不解之缘,历史悠久的秦腔和人文资源丰富的周至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形成了鲜明特色的周至秦腔。
(一)秦腔的源起,关中秦腔,
起源于古代陕甘一带的民间歌舞,西周末期关中地区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它又称“乱弹”,是我国戏曲四大声腔之一,是京剧的鼻祖。
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隋,完整于唐,传播于明,盛行于清”(王绍献《秦腔记闻》)。秦腔是一个角色齐全、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结构完整的大型戏曲剧种。表演风格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角色行当分为四生(老生、须生、小生、幼生)、六旦(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二净(大净、毛净)、一丑,计十三门,又称“十三头网子”。
秦腔剧目抄存的有2748本,既有历史剧、神话剧,又有民间传说故事剧。从类型上分,有喜剧、悲剧、荒诞剧、讽刺剧等。主要内容多如群众所流传的那样:“奸臣害忠良,幺婆害先房,姑娘拐相公。”
(二)秦腔,周至人的最爱
秦腔最适于表达周至人憎爱分明、刚正不阿、淳朴仗义、嫉恶如仇、坚韧不拔、诚实友善、讲礼重信的品质,表达周至人内在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从古到今周至的秦腔久盛不衰、历久弥新。
戏楼是周至村庄的文化标志,是风骚和名片,忠实记录着秦腔的兴衰沉浮。清代和民国时期,大多数村的祠庙前,建有砖石砌基的露天戏台或戏楼,仅清代就有戏楼111座。侯家村镇中旺、竹峪镇兰梅塬、哑柏镇上阳化、广济镇欢乐等村的清代戏楼至今保存完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哑柏镇上阳化村南街的古戏楼“遏云楼”,始建年代无考,现存建筑为清同治元年(1862年)重修,至今村子过会还在古戏楼演出。“文革”以后全县二百余村建成了高大宽敞的新型戏楼,为演出提供了良好的场所。
搭台唱戏给周至人留下了绵长美好的记忆。演戏前全村青壮年就要拉碌碡,架木板,栽木杆,篷芦席,搭建起一座威风的临时戏台。1945年代之前,晚上唱戏使用大油灯照明,后来烧汽灯。当汽灯点燃,在男女老少一片欢呼声中,大戏就开场了。1979年农历7月13日,东风大队戏楼“淳风楼”打楼。“文革”期间停唱的老戏恢复不久,当时请来咸阳大众剧团,有郭明霞等名演,县城周围十里八乡群众,蜂拥而至,七亩大的场地还是坐不下。为了安全,用木椽把场地围起来,中间用木桩隔离,男女观众各分一边,间隔五米左右有一名手持竹竿的民兵维持秩序。由于安排周详,台下秩序井然,但是夫妻分开看戏却传为笑谈。
周至人爱唱戏。自乐班遍及城乡,现在仅登记在册的就有150多家。无论是县城新修的南大门广场,还是乡间的村落,只要弦索一响,附近的人就会聚拢而来。爱唱的、会唱的就会提袍甩袖,吼上几段。唱者投入,听者陶醉。只要听众们能来点掌声,或者叫声“好”、“唱得美”、“嫽得很”,演员就非常得意。
周至人爱看戏也颇有名气,周边区县唱戏,戏台下的周至人就占了一小半。本村唱戏,几天前就呼亲唤友。正会期间,看戏的少则几千人,多则数万人。过去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主要靠秦腔滋养,白天干活,晚上十几里、几十里路去看戏。去得迟了,拿的凳子低了,就往中间挤,一场戏要挤两三回。这时候民兵的竹竿挥起来,横扫着,打得举在头顶的小凳子啪啪啪地响。平息了,戏接着演。很多人的鞋子被挤丢,看完戏才在台下找,有穿别人鞋的,有光着脚回家的。路上,津津乐道哪个村的戏好,哪一次挤得美,哪个村子的民兵厉害。遇到唱戏出现连阴雨,主人就很懊丧:“豆芽菜泡了一丈,客叫了一炕,一个戏没唱,把人急得转向。”今年九十岁的郭耀堂,是县城周围有名的铁杆戏迷。“宁舍一天十分工,不舍十里外的戏”是他的口头禅。八十岁前,外县有好戏时,他都骑自行车清早出门,看完晚场才回家。过去看戏有五件宝:车子、马叉、茶缸、眼镜和手电。如今外出看戏更方便了,戏迷一大片,朋友遍天下。戏看了,饭吃了,瘾过了,甚或一桩婚姻也说成了。儿女给的钱都不用花,来回的路上唱乱弹。
周至人会看戏。唱戏的村子在与剧团签订演出合同时,要确定八个以上的本戏。首场开演前要安神,并有名角清唱,正戏必演平安戏《龙凤呈祥》、《二进宫》等。戏台下,戏迷们有的用手打着节奏,有的轻声附和,有的摇头晃脑,沉浸在名角的精彩表演之中。演到高潮处,掌声、吼声响成一片。演员若唱错了台词,走错了台步,没有赶上节奏,台下也会喝倒彩。好些演员说,周至县的戏不好唱,懂戏的人太多。而戴着墨色石头眼镜看戏是周至戏台下一道独特的风景。
周至人更爱品戏。“吃饭要吃打赌饭,看戏要看对台戏。”哑柏东西街会、马召十月十会、桑园交流会等期间,都要请两个戏班来“对台”竞争,各推名角,各亮绝活。台下看戏的观众,哪边戏好哪边走。更绝的是哑柏蒋村庙会、集贤皇会讲究唱戏不落台,昼夜不停地上演,剧团没有48本大戏不敢承担演出任务。
(三)周至,秦腔的沃土
历史悠久。明代中期,周至诞生了秦腔史乃至中国戏曲史上的璀灿明珠——张家班。班主张附翱,周至县城人,出任山东青州推官。看不惯官场黑暗,辞官归里。因为喜欢戏曲,便在骆峪暖泉寺募揽曲艺人才和优秀戏曲演员,结成近百人演出班。张家班名震关中,在中国戏剧史上辉煌四百余年。
底蕴深厚。世界上最早的哲学家老子在楼观台著讲《道德经》,白居易在仙游寺写成《长恨歌》,清代周至人李二曲的才学列为“关中三李”之首,这些对周至的民风、习俗等都有深刻的影响。周至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人们从小就受到戏曲教育的启蒙和熏陶,为普及发展戏曲和文化奠定了根基。目前,从周至走出去的国家级作家、艺术家、美术家、书法家80余人,仅西安市有22家刊物主编为周至人,40多家文化策划、演出公司为周至人创办。
地大物博。周至是西安市面积最大的县,人口67万。民间歌谣《周至颂》说:十山九出头,有水不浮舟,小富压天下,社火赛扬州。刺绣、猕猴桃、苗木花卉等产业的蓬勃发展,使群众走上了富裕之路。为秦腔提供了庞大的演出市场和物质基础。
庙会众多。周至历史淀积了丰富的庙会文化。代表性的庙会有城隍庙会、火神庙会、娘娘庙会、正月十八老王会、正月二十八东岳会、楼观台的二月古会、忙罢会、财神庙会等120余种。庙会庆典以演戏为中心,少则两三天,多则六七天。尤其是轮流过会的村子,形成了一个惯例,不唱大戏不接神。侯家村镇东风村原有庙宇十六座,现存庙宇九座,每年就要过九个庙会。“金辛庄、银槐花、有钱还算上阳化”。上阳化村南北两条街道2012年唱了四台大戏。侯家村镇中旺村2010年过庙会也唱了四台大戏。全县各村演戏每年两千余场次,观众300万人次以上。
风俗习惯。在周至凡遇婚嫁丧葬、满月生日、盖房乔迁、周年祭祀等大事,多数请自乐班助兴或请大戏烘托气氛。部分在外工作或者富裕家庭多请县剧团,甚至邀请省市剧团助兴演出。粗略估计,个人聘请县级及以上剧团演出每年二百多场次。
社会重视。“周至县这么大,人这么多,没有秦腔戏叫人怎么活?”退休领导王吉泰老先生说,他在任时,剧团给领导发免费票,先天晚上的演出就成了今天开会前交流的一大话题。只要哪个村或某个厂的谁唱得好,就能调入县剧团。能导戏、会演戏的人,各村争着聘请,甚至在村子落户。尤其是“文革”中,文艺演出是政治任务,秦腔戏成为大队实力的体现。县西有个趣闻,冬天某个村宣传队演出,大队书记在广播上喊话:“民兵请注意,今天晚上可能有坏人破坏,谁要说咱们大队的戏唱得不好,就拉到河里摆一水。”
戏曲神圣。秦腔对历史知识、道德观念传承功不可没。人们对戏楼都怀有神圣的敬意,高台是用来教化人的,绝不能亵渎。戏罢台空,饱经沧桑的戏楼仍在孤独地守望,好些人想租赁戏楼办企业,被群众制止了。上阳化村流传下来的规矩,无故上戏楼罚油二斤。现在村集体公有财产不多了,所以群众总结道:“村部闲不得、神庙包不得、学校停不得、戏楼租不得。”
剧团众多。1950年全县有三个业余剧团,1959年11个公社成立剧团,1960年有30个业余剧团。七十年代村办剧团、厂办剧团、校办剧团遍布,最有名的是变压器厂和周中剧团。当时有名的农村业余剧团是集贤、神灵寺、临川寺、终南、楼观、焦镇、新联、下三屯、辛庄、阳化、哑兴、仰天、槐花、马召、营儿、史务、双庙、谭家寨等二十余家。如今仅终南镇禅定村就有六个戏箱齐备的业余剧团,演出遍及外省十余县。
注重培养。1978年县剧校成立,三十多年来培养学生千余名,被誉为“西北秦腔艺术人才的摇篮”。除县办戏校外,一些乡镇也创办戏校,前后共计30余家。由于戏曲基础良好,吸引泾阳、凤县等地也在周至办剧校。现在从周至走向外地各级剧团的演员已过千人。
剧团引领。周至县剧团先后四次独家承办了陕西电视台春节戏曲专场晚会。2002年4月,被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全省唯一的县级“振兴秦腔实验团”。受到文化部的表彰,为秦腔的发展竖起了一面鲜艳的旗帜,在陕西“文华奖” 专业秦腔大赛中,初赛的近百名演员已顺利过关,正在等待最终的角逐。
民间资助。楼观焦镇过去出让土地,让业余剧团和戏校半耕半读,自力更生。现在好几家业余剧团的团长靠自己办的企业赚钱来养活剧团。西安中菲集团自2008年起先后接收、兼并了8家民营秦腔剧团,一年演出3000多场。2009年10月在周至县艺术学校招收免费生60名,组建了西北秦腔职业教育第一班及西北秦腔班,并建设千村千戏楼工程。2010年成立了中国秦腔发展促进会,成功发起和协办了2010年中国秦腔发展(周至)高层论坛。他们的支持有力地促进了周至秦腔的发展。
注重创作。明代张家班的康海,赋诗写戏,自弹琵琶写成杂剧《王兰卿贞烈传》、《中山狼》等。建国后的戏剧创作在周至也特别兴盛,全县业余剧团在“三反五反”中排演《一贯道坦白》,合作化时期演出《入社》《人往高处走》等。1959年春节,城关、哑柏业余文工团编演《月宫喜讯》《解放妇女拖累》等 6个节目。原猛进剧团教练赵俊卿创作上演现代戏《红色种子》《血债冤》。哑柏王庚辰创作《西河的春天》《婚媒记》等。1970年哑兴业余剧团排演自编《宫灯恨》。反映修建0702公路工程的《石龙口》,反映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炉火正红》,县剧团刘自修创作的《河神娶妻》等都受到了群众赞扬。特别是县文化馆倪运宏创作的大型秦腔现代剧《花乡风情》《日本女人关中汉》《浪子告御状》,县剧团新编历史剧《母子恨》,解超编写的《公主情殇》都曾引起轰动。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齐吼秦腔。”秦腔自古就受到陕西人的喜爱,尤以周至人最甚。在许多古老剧种日渐凋零的今天,秦腔依然是周至人喜闻乐见的文化经典,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迁,随着社会发展而推陈出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