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传奇的老君台

家乡区县: 周口市鹿邑县

最有传奇,也是令世人匪夷所思的一件事,在河南鹿邑老君台发生过。

我们还记得当年中国遭受日本侵略,那个时候,也就是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1938年农历五月初四日,一队“武装到牙齿”的日军从安徽亳州向西开进,直逼鹿邑。当他们行至鹿邑县城东边的营子寨村时,日军“头目”命令所部“停止前进”,并派兵前往侦探“军情”。当时,鹿邑县城内并没有高大的建筑物,所以,巍峨耸立的老君台更显得“鹤立鸡群”,加上老君台上古柏森森,就非常引人注目。前去侦察的日军士兵返回报告后,进攻鹿邑的日军头目误以为老君台是国民政府的“抗战工事”,就命人在县城东城墙上架上迫击炮,对老君台集中炮击。老君台大殿东墙、东偏殿后墙和附近的柏树,共“中”炮弹十三发,机枪弹无数。其中还有两发炮弹,射穿大殿山墙,一发落在了老君雕像的腋下,一发卡在梁架上。另外,还有一发炮弹卡在了大殿东侧的一棵柏树的树杈上。

人们无法解释为什么会这样,值得庆幸的是,日军发射的这十三发迫击炮弹,竟然是炮炮打“瞎”,一发未响。

可想而知,当时若有一发炮弹爆炸,其后果的严重,将是不堪设想的。因为,当时老君台大殿后面的“老君炼丹房”尚在,而“炼丹房”中,则被当时的国民党县政府存满了原本准备做为“防御”之用的黑色炸药,如果有一发打响,即可引起“炼丹房”中的炸药爆炸,那样一来,不但这个具有千年历史的“老君台”会在瞬间化为一片废墟,周围的古建筑也会遭到严重的破坏,甚至有可能“掀翻”古城鹿邑的大半个城池。

更令人不解的是,日本军队的十三发迫击炮弹虽然在老君台一发未能打响,但在鹿邑县城的其它一些地方,他们的这种炮弹却是威力极大,厉害得很。譬如:东南城角城墙上的“奎星楼”、南城门上的城门楼等较为高达的建筑物,日军都是一炮命中,将其打“飞”于护城河内,使之成为一片瓦砾。据知情人所述,当时日军见发向老君台的十三发炮弹一发未炸,甚为惊奇,加之老君台上没有任何“反应”,就误以为守护这个“抗战工事”的“国军部队”闻风丧胆,已经“望风而逃”,于是就集结部队,向鹿邑县城进发,并径直朝老君台扑去。

“日军炮击鹿邑老君台,十三发炮弹一发未炸”。这一“消息”不胫而走,不翼而飞,纷纷扬扬,远近皆知。

这是一种“偶然”,还是一种“定数”?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一真实的“历史故事”,却流传得很广,也流传得很远,以致成为老君爷的“神灵不容冒犯”、老君爷“护佑鹿邑苍生”的有力“佐证”。据当地的知情人讲述:当年,日军打向老君台而未能爆炸的炮弹,有三颗分别被卡在老君雕像的腋下、大殿的梁架上和一棵柏树的树杈上,它们都“保存”了很久很久,其中被卡在树杈上的一发炮弹,直到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期,方才被人取了下来。如今,老君台上的大殿东山墙和那颗柏树杈上,还留有清晰的弹孔印痕和依稀可见的弹洞痕迹。

这件让人无法用常规来解释的事件,日军侵华时炮击老君台“十三发炮弹”未响,绝非空穴来风,亦非神话传说,而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带着神秘而又传奇的老君台让人们敬仰!这是故事但又是真实存在的历史!

小磊(2014-11-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