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编辑本段
石器时代,大同阳高县古城镇许家窑村南有许家窑人是遗址,在大同城西青磁窑、小站、左云贾家窑、广灵洗马庄等地先后发现多处旧石器遣址。
据1976年-1977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大同地区发现和发掘,位于阳高县古城镇许家窑村南发现人类化石。据专家考证,许家窑人是北京人的后裔,约在10万年前西徙时,遇大同湖阻隔,在此定居。与此同时,在大同城西青磁窑、小站、左云贾家窑、广灵洗马庄等地先后发现多处旧石器遣址,计数千件打制石器制品(刮削器、尖状器、石球、石核、石片等)。与此共生的哺乳动物化石(野马、披毛犀、羚羊、原始牛、赤鹿、野犸象等)。在武州川、御河、桑干河两岸,大同高山镇、云冈南梁、镇川西村、镇川南梁、孤山、尚龙门、刘安窑、大同县吉家庄、左云县旧高山、天镇县楼子疃、广灵县惠花、大同县佛堂寺、浑源李峪等地都发现典型的新石器时代细石器和陶片,其中有打制精巧的石锥、石簇、石锛、石斧、石杵等。陶器有灰陶、红陶和彩陶,纹饰、器形、口形多种,专家认定,远在10万年前,我们祖先已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繁衍生息。[6]
春秋为北方游牧民族(北狄)居住地。
战国初为代国,后并入赵地。赵武灵王初设平城,隶属代郡。
秦大同东西分属雁门郡和代郡,并在境内修筑长城。
西汉沿袭秦制,雁门郡属并州,代郡属幽州。白登之围发生于此。
东汉汉明帝时,通光寺建成大同最早的佛教寺庙。
三国大同为乌桓、鲜卑等部族占据。
两晋大同北部为鲜卑族地,南部为雁门郡地
北魏初期建都于此,称“代京”、“平城”。
唐为云州。
五代后晋石敬瑭天福三年(938年)时,作为燕云十六州的一部分割让与辽。
辽代,辽在此设西京大同府,为辽国陪都。
金也在此设西京大同府,为金国陪都。
元代改为大同路。至元十四年(1277)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奉元世祖之命出使南洋,路经大同,称大同是“一座宏伟而美丽的城市……这里的商业相当发达,各种各样的物品都能制造,尤其是武器和其他军需品更为出名”,
明改路为府,隶属山西布政使司。管辖浑源,应,朔,蔚等四州七县。明朝时大同为十三重镇之一,有藩王封地,并驻重兵,最多时有13.6万人,战马5万多匹,当时有“大同士马甲天下”之说。为九塞(九边)之一。
清为大同府治。
民国2年5月置雁门道,治大同. 民国16年(1927年)废道后,大同为县,直属山西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划归察哈尔省,并由由大同城区设立大同市。
1953年察哈尔省撤销,大同重新划归山西省。
1958年大同县并入。
1964年大同县又分出,为地级市。
1993年7月雁北行署撤销,原有县中的7县划归大同市。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