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塘街道位于滨海新区中北部,原塘沽区北部。南邻塘沽海洋高新区、北抵汉沽航母主体军事公园,西到黄港度假村,东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117平方千米,人口20183人(2006年12月),其中农业人口7590人。辖4个社区、4个行政村,办事处驻文化宫社区。以水产品养殖、海上捕捞为主。京山铁路横贯南北,津京塘高速穿越东西。北塘炮台遗址在杨北大街东段北侧。传统花会“娘娘驾”享誉京津地区。
"金邦玉带"是古时候对地处蓟运河畔北塘自然风貌的形象称谓。意思是说,流经北塘的蓟运河像玉带,而北塘是蓟运河发祥的金邦。北塘,东临渤海,西枕京山线,南距塘沽十余公里,北与汉沽接壤。明永乐二年(1404年)形成村落。早期居民为随"燕王扫北"的移民。最初庄名曰十二铺。据说山西郝氏兄弟二人携全家人丁来此定居,搭了十二个窝铺,因而得名。明永乐二年,山东陈氏家族,从水路行止此地,沿河岸搭起了许多窝铺,其势非郝氏可以伦比。庄名渐渐被陈家堡(铺)所取代。庄名改称北塘,在塘沽称"南塘儿沽"时期。当时的塘沽人称北塘为"北塘儿沽",所谓"塘"乃地势低洼之意。后来,源于称呼之便,逐渐演变为"北塘"。
历史上的北塘,战略地位险要,因地处蓟运河入海口,历史上称北塘。它与塘沽、新港、大沽并为首都和天津门户。1860年,英国和法国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两国联军从这里登陆,直捣北京城,放火将有"东方明珠"之誉的圆明园烧成一片瓦砾,从此,北塘被世界知晓。认识北塘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始于明嘉靖年间。《明史兵志》中说:"自世景倭患以来,沿河各大都会多设总督"。世景即明嘉靖皇帝,鉴于当时倭寇在我国沿海肆虐,侵我疆土,扰我边民。为攘外患,于沿海险要处构筑系列防地。大沽口宿重兵,领以副总兵"。北塘口被视为大沽口东北面的侧翼防地,遂筑炮台两座,并设千总把守。北塘在清代被划归直隶省顺天府管辖。道光二十年,芦台添设通永镇总兵府,把北塘炮台扩建为五座。即在北塘北面的青坨子、蛏头沽和南面海滩站各建炮台一座。至此,称五营四哨。即东营及南营(又称"双垒")、北营(蛏头沽炮台)、花营(青坨子炮台,因处花丛中而得名),独标营(海滩站炮台)。东营为大本营,设统领一人。其它四营为哨营,设哨官一人。?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即八国联军入侵的第二年,北塘明清两代的海防设施,依照《辛丑条约》规定被拆除。民国初年,北塘和塘沽同隶属于河北省宁河县。届时,北塘称宁河县第四区。设警察分驻所,协同群众团体"商会"和地方武装"保卫团"办理公务和负责地方治安。民国四十六年(1935年)塘沽脱离宁河县而自成一个行政区。这时北塘仍属宁河县管辖。但行政机构不再是商业色彩的商会,而是由各阶层知名人士组成的乡公所。后来又由乡公所晋为镇公所。直到一九四八年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