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井陉的一张饼~钢炉烧饼

家乡区县: 石家庄市井陉县

 

井陉县地处河北省西部山区,东距省会石家庄市35公里,西与山西省平定县相邻。井陉历史悠久,西周时期即有“井陉”之地名,为天下九塞之第六塞,太行八陉之第五陉。秦时置井陉县,距令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井陉的交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秦皇古驿道是历史上西通秦晋、南连吴越的通衢大道,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井陉自古民风淳朴,崇尚节俭,饮食以粗粮细作、细粮精作而独具特色,形成了绚丽多彩的饮食文化。“缸炉烧饼”即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细粮精作食品,而且历史久远,长传不衰。据说最晚在明代,井陉缸炉烧饼就已经成为地方名吃,随着古驿道上过往的官差、商旅,传向了燕赵秦晋大地,山西商人在井陉吃烧饼的故事流传久远;民国以后,由于公路、铁路的开通,其名声更是传遍了全国。1959年,周恩来总理到井陉煤矿视察工作,中共石家庄市委专门聘请赵英芝师傅,井陉县罗庄村王小三到市委招待处制作井陉缸炉烧饼,请总理品尝。事后市委还给王小三寄来了立功喜报。

制作井陉缸炉烧饼的关键之一是“缸炉”。古时的缸炉外套是用当地特产的陶瓷大瓮(现在多改为盛食用油的铁皮大桶),底部架上炉条,上边扣上一个凿去底的较小的陶瓷缸(俗称二斗缸),形成上口小、肚子大的缸炉膛。炉膛内的燃料是用烟煤燃烧过一次以后无烟的乏炭,俗称“兰炭”,以使火力适中,烤出的烧饼无煤烟味。

做烧饼用的面粉要选上好的小麦面粉,先用适量食油把面拌成馓子状,加入食盐和温水和成硬面,住面案上做成面团儿,擀成圆饼,折成方形,再擀开再折起,反复一三至五次,最后折成长方形的烧饼坯。擀得次数越多,烧饼内的层数越多,食用时就越香脆可口。将擀好的烧饼坯光面向上排列整齐,抹上清水,撒上脱去皮的白芝麻,翻转微拍使芝麻粒牢固地粘在表面上。待“缸炉”的炉壁烧热到适合的温度时,即可将烧饼贴到炉壁上烤熟食用。如在和面时根据需要适当减少水的比例,增加食用油的比例,即成为“油酥烧饼”,食用的口感更加鲜香酥脆。

清代中后期,井陉县天长镇河东村有一户祖辈流传做烧饼的商户,曾用驴油和面做缸炉烧饼,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香鲜酥脆比用食用油更胜一筹,而且做出的烧饼放上十天八天不返潮,不变硬,油不外浸,其新鲜程度与刚出炉的相差无几。从此,这家的缸炉烧饼生意十分兴旺,不但附近的村民们慕名而来购买,而且冀晋通衢古道上的行商客旅也要品尝一下驴油烧饼一饱口福。

新中国建立之后,井陉的缸炉烧饼借交通之便利条件,曾经创出了一定的名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由于小麦产量小,面粉原料缺乏,井陉缸炉烧饼产量骤减,制作的商户稀少,制作的技术只有极少数人掌握。改革开放之后,操作简单的平炉、吊炉、电烤箱开始在井陉境内普及:制作程序简单的发面烧饼、五香烧饼开始流行。真正能够按照原始程序制作的原汁原味井陉缸炉烧饼已不多见,现主要传承人有赵英芝、孙志强、马和利、王常科和杜贵庭等。

阳光照耀旧时光(2014-11-0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