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大孝义——孝义木偶戏

家乡区县: 山西省孝义市

孝义木偶戏流传在山西省吕梁孝义市及周边市县,是扎根于民间,具有浓郁乡土风情的地方特色剧种之一。孝义木偶戏于宋代传入,属杖头木偶戏。其造型简洁粗犷,神态灵活生动,机关奇巧适用,极具北方特色,少则7人,多则9人,就能开台演戏,俗称“七紧八慢九消停”。灯影班白天上演木偶戏,晚上上演皮影戏,早年群众说“白昼间木偶作怪。明清是孝义木偶戏的鼎盛时期,境内的木偶班社多达70多家。清末民初,孝义木偶戏还保持着兴盛的局面,随后逐渐衰落。解放前夕,孝义能够正常演出的木偶班社只剩两三家临时搭伙的,且质量低下演技拙劣。1957年,孝义皮影木偶艺术团成立,使孝义木偶戏获得了新生。

孝义市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皮影木偶艺术专题性博物馆,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研究所认定为“中华之最”之一。如今博物馆已成为集收藏、研究、展览、表演、制作于一体的文化艺术博物馆。

博物馆规模庞大,占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6000平方米。博物馆坐东向西,三层院,进深125米,宽70米,采用中轴线与左右对称的中国传统建筑形式。

博物馆中有大小建筑物30余栋,主体建筑(如山门、大殿、过厅、乐楼)排列于中轴线上,两侧廊房围立,形成三院相连、层层深入的一组仿古建筑群。

山门三栏,采用拱形宫门样式,面阔26米,无殿顶、绿琉璃。中门檐下横悬黑底金子牌匾,书“孝义市皮影木偶艺术博物馆。”

前院为孝子亭、义虎厅。大殿五楹 ,位居中心,是主要建筑。面阔24米,进深15米,歇山顶,通高13米坐落在台基上。大殿采用中国传统营造做法彩绘,360多条龙布满房顶、梁枋、天花、 柱子、雀替、花芽等构建,显得庄严、肃穆。黄色琉璃封顶,近碧辉煌。台基四周有石刻栏杆,洁白如玉。

大殿檐柱上挂一副木刻楹联,上联“孝河义水粮山煤海千古宝地,”下联“秧歌偶戏影调乱弹万民销魂。”

大殿两侧是廊坊,卷棚顶,檐部一檀三吊挂眉结构。北廊下成列有明清时代的铁钟、明代泥塑、金代铁塑菩萨、唐代石佛等文物。

南廊下成列南北朝至清代石雕22件,唐代到民国年间墓志18块。殿前南北庑分置左右,均为五楹,硬山顶,青砖青瓦脊兽,门窗额部的走马板上,绘有22个碗碗腔纱窗影戏剧目和民间社火皮影。

中院南北殿室均为五楹,进深两间,平顶加窗穿廊,绿琉璃剪边,明间、此间花牙子为全浮雕凤凰戏牡丹,稍间花牙浮雕桃榴佛手,琴棋书 画,炉瓶博古。内檐走马板上绘有30个孝义皮腔纸窗影戏,通道两侧是一对绿色琉璃塔。塔的南北有厢房四间,走马板上绘有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剧 家以及诗人吟诗作画之情态。

塔西是小过厅,卷棚悬山顶,黄色琉璃脊兽,檐下一斗二升龙耍头雕刻为全浮雕,斗拱中间的拱壁也全为木质浮雕。明间是“天官赐福”,次间为“梅兰菊竹”,拱壁里是“五福捧寿”,厅内绘有暗八仙和西游记。过厅两侧狮相隔两院的花墙,中间各有一个六角锦门可进入三院。

三院里迁建有五座古代的乐楼、皮影戏台和木皮两用舞台。其中有初建于明代天启年间的小垣村龙天庙乐楼。

初建于清代康熙五十一年的桃树沟观音堂的皮影戏专用台,初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的庞沟村关帝庙的皮影戏专用台,初建于清嘉庆十五年的马术岭关帝庙的皮影戏专用台,还有初建年代待考的神福村皮影、木偶两用戏台。

南北两侧还建有碑廊18间,廊下竖有古代碑刻40通,是一批珍贵的文献资料。

博物馆收藏了明清时期的孝义皮影木偶和其他省事的皮影木偶实物4000余件,孝义皮影传统剧目180多个,天津皮影剧目100个,明清舞台题记700余条。分为综合、皮腔纸影、碗碗腔纱影、木偶陈列、古代皮影与木偶采用戏台实体等五个部分展出。

在博物馆中心保留有几代的乐楼和皮影戏台建筑实体,内有一副楹联形象表述了皮影木偶戏的艺术特点;真口假口口代口开口合口话古今,是人非人人舞人好人歹人有评论。

由孝义市木偶剧团与台湾皖形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的皮影木偶影视基地,占地1.33公顷,现已建成的灯具仓库,200平方 米的木偶制作车间,150平方米的木偶及服装仓库等。建成后将成为儿童木偶电视剧的拍摄基地、儿童游乐公园和皮影木偶旅游工艺产品的研发生产基地。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wm23.cn/axing

我的博客主页http://blog.sina.com.cn/axing567

我的梧桐子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97825558.html

 

电子政务阿星(2014-11-0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